簡介

墨之為物,令人悠然神往。古來的讀書人,上起皇帝下至童生,只要一提筆都離不開它。然而西風進逼,縱有千年歷史也無法倖免。上了年歲的墨,如今僅在書畫與古董界還偶有所見。隨著供應ㄖ稀,它的市場價值與日俱增,終於重回有心人眼底。古墨的人文背景,藝術雕飾,以及它的源流演變,產製品質,都有現代用品上少見的精彩。值得深入探索,回顧品味,激發想像。

圓墨,現代沒看過有人製作。因為直覺上它用起來不方便。但在清代的乾隆年以前,時有所見。為何當時的墨肆喜歡製作 ?

這是誤以為古今磨墨的方法都相同之故。近代墨都長條或圓柱形,容易手持或握著在硯台上打圈子來回磨。但是這種磨法有缺點,因為打圈子磨時所施的力,很難一致。磨出的墨汁往往濃淡不均,導致不易掌握書畫效果。對一般人言,這不構成問題。一方面自己看不出來,另方面別人也不在乎。

但在書畫家眼裡,由於至遲唐代以來就講究墨分五色,故若磨出的墨濃淡不均,將導致取用時得多費工夫調整。古人磨墨,就不手持或握墨打圈子,而是抓緊墨在硯池來回直推。這種磨墨法,宋代或更早之前傳到日本之後,仍被保留下來。與張大千齊名,有南張北溥之稱的書畫大師溥心畬,就曾為此頗有感慨。

按薛慧山〈溥心畬畫百松圖長卷〉一文,提到他的老師溥心畬遊日見藝伎磨墨之事,說:「只見她抓緊一塊方墨,就在硯池裡面來回地直推,一拉一推地磨起墨來」,當時溥先生見到那種磨法,幾乎失聲而笑,等到後來搨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宋代傳到日本的一種古法!「禮失而求諸野」,溥先生日後每提到此事,總不免感慨萬千。 )

將墨在硯池裡來回直推的磨墨法,清楚顯示出方墨和圓墨的優點。因為此時可以雙手抓緊墨,用力均衡地來回推磨。而長條形和柱形的墨就無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