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隆 愛 墨(一):從 來 所 寶

黃台陽   2022/03/31

自從秦始皇於西元前221年稱帝起,中國史上的王朝與帝王數,維基百科(Wikipedia)刊出83個王朝、559人(397位帝和162個位王)。別的資料略有出入,差別在是否把些短命朝廷及地方政權納入。譬如說袁世凱的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雖然很快撤銷,但好歹83天,該不該算在內?

這麼多帝王,除了那些幼小登基、連毛筆都還拿不動的(按:如東漢殤帝,登基時才百多天大,不滿兩歲即駕崩。)其餘的對墨想來難有好感。因為無論精明或昏庸,總有時候要提起沾飽墨的毛筆畫押。而古早以動物膠黏合的墨,黑漆難看且帶臭味。對經常被後宮佳麗芳香環伺的帝王言,孰可忍!之後不曉得是不是某帝王下令,才研製出帶香味的墨。記錄晉代太子儀禮風俗的《東宮舊事》載:「皇太子初拜,給香墨四丸。」指出至遲晉代,太子已有香墨可用,帝王當然少不了!對墨的好感或許略增。

而有文字圖飾的墨,可能比香墨更早出現。東漢富豪家喜逢婚嫁時,有樣「九子墨」賀禮,附帶謁文「九子之墨,藏於松煙。本性長生,子孫無邊。」以此來祝福新婚佳偶長壽、多子多孫。雖不知謁文是刻寫在墨上?還是墨有「九子」的文字圖飾?但「九子墨」應該與日用墨有別,否則何能擔負此名作為賀禮?

芳香又有看頭,才可能讓帝王對墨好感。而若帝王有點藝術細胞,肯為墨花點心思,往往就能創造出雙贏之局,流芳墨史。如知音律又粉墨登場的唐玄宗與「龍香劑」墨;有「千古詞帝」美譽的李後主與李廷珪墨;能書會畫兼通詩詞音律的宋徽宗與蘇合油煙墨。都是後代墨書所載,愛墨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之事。

此外,這份看似漢人帝王才會培養出的喜好,也擴及少數民族帝王。如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搜購宋徽宗的蘇和油煙墨,一兩重的竟捨得花一斤黃金來買;他的後宮跟著也不計成本,以北宋名師張遇所製的麝香小御團墨來畫眉毛。又如那位設置奎章閣,召虞集、揭傒斯、柯九思等文學家隨侍,徜徉文藝世界的元文宗(1304—1332年),因朱萬初製的好墨,不僅賞他奎章閣內官職,之後還派任浙江東陽副縣長。而清代康熙與乾隆帝的喜愛墨,更不在話下。

這麼多帝王,誰最愛墨?

若以誰最捨得花錢在墨上作指標,金章宗該排第一。但由於帝王用墨早有安排,內廷自製或外臣進貢,不須自掏腰包,故這項指標只能參考。另個指標是看帝王與墨互動的多寡。但這又讓年代近的帝王佔便宜。畢竟早年記錄留下來的少。乾隆修《四庫全書》,毀古籍遠勝秦始皇的焚書,更加造成不公。巧合的是經此一役,雖不知古代帝王的愛墨記錄有多少被毀,但乾隆本人所留存的最多,卻一點不假。由於無法請長眠的帝王來發表他們有多愛墨,姑且依此認定乾隆是古今帝王第一愛墨者!

從來所寶

乾隆有首〈謝人送墨〉詩詠墨:

「徂徠老松辭山阿,玄霜夜搗萬杵多。丸成渾似懸壁月,硯池鼓浪騰風波。古來作者難屈指,前朝潘生近曹氏。  嗟君此墨從何得,錦囊贈我光生幾。秋風颯颯透書帷,霞牋未拂含淋漓。此物宜歸青玉案,勒文竹石垂無涯。太學碑前紀功德,燕然峯畔標鴻績。不然臺中草諌章,直令萬里流王澤。何來髙齋供染毫,吟詩獨自裁風騷。從來所寳慎所用,珍重還欲方瓊瑤。」

刊於《御製樂善堂全集》。(註一)「樂善堂」是他仍為皇子時讀書寫作之處。雍正八年(1730)他整理舊作,選出滿意的輯為《樂善堂文鈔》十四卷刊行。日後幾次增刪,但新增者仍為他登基前所作。鑑於該詩在卷十八,故可推論寫於雍正八年他 20歲之後、到他登基的 25歲之間。(按:其後於乾隆二年(1737)諭武英殿雕版正式刊行,改名為《御製樂善堂全集》。)

詩起始的「徂徠老松辭山阿,玄霜夜搗萬杵多。」顯示他知製墨。因為要製好墨,起碼得搗萬杵。而以山東徂徠的老松製墨,大抵盛行於北宋年間。故其後「古來作者難屈指,前朝潘生近曹氏。」所講的「前朝潘生」,定指在北宋被蘇東坡譽為「墨仙」的潘谷。人與時代符合沒張冠李戴,這位皇子可不含糊。然而同句裡所提到的,近年的「曹氏」又是誰?

當然是在康熙年即負盛名的曹素功!這點由他家印的《曹氏墨林》所載、錢本誠署名的題跋可予證實。錢氏為雍正五年(1727)進士,時任乾隆的「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編修」,好長的官銜!簡言之就是乾隆的文學侍從。題跋內轉錄了乾隆詩從頭到「前朝潘生近曹氏」的部分,隨後寫下「曹氏之墨聲價日高,上達天聽。 ⋯ 余忝居禁進,先睹為快,而重為曹子慶也,援筆恭紀。」以他文學侍從的身份所講出的、乾隆看重曹素功的墨,當然可信。

乾隆詩的中段講些墨的大貢獻,如「太學碑前紀功德,燕然峯畔標鴻績。不然臺中草諌章, ⋯ 」像在炫耀他的博學與詩才。最後則表明對於所送的墨,會一貫保持他珍重愛惜使用的態度:「從來所寳慎所用」。遺憾的是詩內沒提送墨人名,以及送得究竟是曹素功製的那一款墨。而許多詩上常有的,交代賦詩背景的前言或附註,均不見蹤影。(按:或許原有,但後日編輯時刪除。畢竟當上皇帝後不好提以前欠的人情。)

按理講,皇宮大內的古墨佳墨不少!康熙晚年將十二歲的弘曆(乾隆名)招入宮中陪他,批閱奏章時,小弘曆常在旁磨墨寫字。以康熙愛用明代好墨言,弘曆當然跟著見多識廣。相較之下,康熙六年(1667)才開始製墨的曹素功所製,不古也不稀奇,怎能獲他青睞?而且還為之賦詩,登基後更把詩選入《樂善堂全集》內刊行!合理解釋,乾隆對墨確實如詩內所說:「從來所寳慎所用」。只是這份所寶,登基後是否還維持?撐多久?

改樣造墨

雍正十三年(1735),年方五十七、精力旺盛原無病痛的雍正突然駕崩。迅速登基後面對龐大的帝國,雄才大略積極有為的乾隆有太多事等著他做,更別提還有個龐大的後宮等他垂憐。那工具性質無關緊要的墨,想來不值得分心旁顧。此外,宮內用墨有御書處的墨作負責製造,各殿的存墨有太監管理隨時供應,要多少有多少,幾輩子都用不完。他還會花時間心力去「從來所寳慎所用」嗎?

然而乾隆異於其他帝王之處多也!對墨亦如此。這無關軍國的小事,正史不載,得到處理私務的內務府檔案中去找。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蕭麗紅檢視了內務府所轄織造處的檔案,發現乾隆二年(丁巳,1737)有起將舊墨改樣再造之舉。(註二)他令御書處仿些古墨上的「細緻人物、山水、花卉,另改别樣款式成造。再或玉玦或玉珮樣式不拘大小也造些。先畫樣呈覽,准時再做。欽此。」新畫出並且呈覽給他獲准的墨樣,則令協辦總理事務大臣、戶部尚書、兼管內務府大臣的海望「寄與(蘇州)織造海保刻做墨模送來。


這年海保送回二十六副新刻的墨模,都「交御書處收訖。」蕭麗紅「從現藏墨品比較分析,故宫舊藏墨品中確有與上述相同的墨式,其墨品均署『乾隆丁巳年製』,大小錠形制各異,為26種樣式,其中也有玉玦、玉珮等樣式, ⋯ 很有可能就是上述這些古墨改樣重製的墨品。」手邊有錠一側寫「乾隆丁巳年製」,其下長方凹槽內寫「御墨」者,可能就此而來。(圖一)





圖一    乾隆御墨。左:雙面鏤龍騰雲,中橢圓凹槽內鏤玄鳥,側「乾隆丁巳年製」,下長方凹槽內寫「御墨」,長寬厚 19×11.5×2.6公分。

乾隆此舉,等於在古墨的題材上,加入他的審美取捨,再製新墨。以圖一所示,其式樣、圖案、雕飾,確實有令人耳目一新之處。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否定古墨的價值。因為對於大內其他墨,蕭麗紅也整理出乾隆另類的處理方式,一貫遂行他的「從來所寳慎所用」。

毀造補造仿造

登基第三年的乾隆帝對政務已駕輕就熟,有閒情來過問宮內存墨。蕭麗紅就造辦處匣作部門的檔案,找出幾筆清點記錄,說清出許多明代製墨家程君房、方于魯的墨(含仿品),另外還有古墨、新墨、御墨、破墨、劉源(康熙朝內廷供奉、墨師)墨、朱墨等。乾隆對些破墨、新墨以及仿方于鲁、程君房墨的批示,一概「交御書處毀做。」也就是將之杵搗碎毀後,用作新墨的原料。 貴為帝王仍珍惜資源再加利用,令人佩服。而製作新墨,用的是什麼式樣的墨模?會不會用上前一年新刻的? 

以舊墨毀做所造出的新墨,有個專有名稱「再合墨」。晚清進士,據稱是光緒、宣統帝師的袁勵準愛墨。他的《中舟藏墨錄˙郁華閣墨品序》載:「乾隆丁巳(2,1737)和辛卯(36,1771)這兩年,先後製作了再和墨。不惜用零星斷裂的墨來精心重塑,所造的御墨因此頗增貴重。」(註三) 他所說的丁巳年再和墨,可能就是上述乾隆三年所毀做的。只因造此墨時,用的是前一年丁巳年由海保所送回的新墨模,以致有此誤認。

乾隆初年這波處置存墨之舉,到了乾隆三十四至三十八年間再度出現,但作法變為「補造」與「仿造」。所謂「補造」,是將前朝套墨內缺失的,製作新墨補齊。蕭麗紅揭露:當時有個裝康雍乾三朝御製墨的洋漆櫃,康熙朝的兩千多錠,雍正和乾隆朝的則各不到兩千。乾隆下令弄個花梨木大箱子,內裝三朝墨各兩千錠。雍乾兩朝不足之數,「著御書處補做」。這對御書處的墨作來講工程浩大,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初才完成。(按:御書處墨作有十六人,其中專責造墨人四名,學手造墨人六名。)新補的雍、乾御墨各七百二十七錠、一千五百錠。 由此蕭麗紅特別指出,現今部分署「雍正御製」的墨品,其實是乾隆補造的。(按:此箱想必大,不知現在還在否。)

至於「仿造」,是仿前朝有特色的,造出有乾隆年製訊息的新墨。大部分係仿造康熙的內廷供奉劉源所製。蕭麗紅查出,劉源製的博古墨十四錠,其大小、形制、題款和裝飾各不相同。而在乾隆三十五年,就有數百件奉旨重裝和毁造的記載,可說劉源所製深獲喜愛。隨後仿造他的「宋硯式」、「有虞十二章」、「龍德」、「松風水月」、「雲行雨施萬國咸寧」、「昭文帶式」等墨。有些還賦予新名,並標註所藏宮殿。如有錠仿造的「昭文帶式」墨,背面上書「御墨」,中鈐「天府永寶」,下楷書「樂壽堂珍藏」併「古香」方印,非常精美可觀。(圖二)





圖二  仿劉源「昭文帶式」墨。面鏤雲紋,背上書「御墨」,中鈐「天府永寶」,下「樂壽堂珍藏」併「古香」方印,長寬厚10.3×2.4×1.5公分,重42公克。

南匠徽墨

無論改樣造,還是毀造、補造、仿造,都交付御書處的墨作一肩挑起。然而製新墨模時,乾隆卻跳過它而要「織造海保刻做墨模送來。」但海保乃旗人官僚(按:卒因挪用關稅遭到查辦),那會刻做?當然得找徽墨業者幫忙。而當時內務府派駐江南的,除了海保,還有駐江寧(南京)與駐杭州的織造。乾隆不交付他們,也透露出他知道徽墨業的生態。此乃因徽州位處山區交通不便,墨與其它產物的行銷,必須依賴江南的經濟中心蘇州!所以墨肆多在蘇州開店,事情交代給海保容易辦些。

新雕墨模靠徽墨業者,那麼若想提高御書處製墨的品質,當然也會找徽墨業!於是乾隆六年,徽州汪近聖鑒古齋的汪惟高(原名兆瑞)與吳慶祿奉召進京,在御書處任教習,以來自南方而被稱為「南匠」。這是乾隆講求御墨的另一創舉。(註四)但令人納悶的,怎麼沒找曹素功墨肆的人?難道已對曹氏墨有意見?


參考汪近聖家在乾嘉年間所編的《鑑古齋墨藪》,可知得以入京任教習,乃是經選拔而來。而且在選拔之前,他家的墨就已被送進大內,獲乾隆好評。這種情形想必不限於他家。(按:各家所製,經由地方官員進貢、或徽州例貢,都有機會入乾隆法眼。)徽墨的藏龍臥虎可想而知,乾隆當然不會逕行指定某家,而要經由選拔找出最好的。





圖三   圭璧光墨。一屜八錠,側寫「大清乾隆年製」,頂「貢品」,長寬厚 2.9x2x1公分,重 30公克。

汪、吳兩人在御書處墨作教習三年,非但動口,還下海動手。不知是否因乾隆要驗收成果,他們先製了十屜墨上呈,乾隆滿意之餘又要他們再造十屜。造完了才放他們回鄉。至於一屜內有多少墨?大小如何?同式樣還是各有花俏?還沒見記載。猜想名列汪近聖招牌墨的「圭璧光」,或在其中。(圖三)希望內務府的檔案日後能透露出更多資訊。

倒是兩人所教習的製墨法,被寫入〈內務府墨作則例〉,日後刊於《清光緒會典事例》。(按:該則例如現代的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簡稱 SOP)所寫:「 … 乾隆七年三月,照南匠徽墨法做獨草墨,一料用桐油四百觔、豬油二百觔、燈草二觔、廣膠十一觔十兩三錢、冰片十一兩五錢二分、麝香五兩七錢六分、熊膽六錢九分一釐二毫、飛金六百張、紅米酒十五觔、 … 」用料多少,如熊膽竟然精確到幾釐幾毫,比傳世的其它製墨法都來得詳細,顯見汪近聖墨肆的務實。若非進京教習,這份配方不可能公開。僅此一項,乾隆對墨史的貢獻大矣!

詠墨詩一

乾隆的藝術氣質,或許不及唐玄宗、李後主、宋徽宗。但若可用數量來相抵,則以其賦詩之多,不僅這幾位得靠邊站,古今帝王沒人比不上。他的詩據統計有四萬三千多首,堪比《全唐詩》兩千多人所作。別說帝王,任憑他詩仙、詩聖、詩神、詩佛、詩魔、詩鬼,誰都得甘拜下風。雖然他的詩評價不高,但以詩是抒發情緒的藝術作,故若其中有專門詠墨的,還是可認定他對墨有情有感。除了前述〈謝人送墨〉詩,這類詩至少有三首。更令人欣喜的,其中兩首有汪近聖製的墨相輝映,引人注目。

刊於「御製詠墨詩」墨上的:「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十二列龍賓, 寶輝掞天府。松根結紫煙,馥郁光華吐。研磨展宏勛,洗滌闕堪補。石友佐成功,相投滴水乳。」(圖四)前兩句說墨是他的文房好伴侶,助益多;其次提到墨與其它的文房用品共十二樣,所共創的光輝照耀天地;再來講到好墨由松煙製成,研磨後紫光耀眼芬芳撲鼻;最後結語墨與硯的親密關係,兩者再加上水,方能好好磨出乳狀的墨汁。

圖四   御製詠墨詩墨。面雙龍拱墨名,背「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十二列龍賓, 寶輝掞天府,松根結紫煙,馥郁光華吐,研磨展宏勛,洗滌闕堪補,石友佐成功,相投滴水乳。」側「大清乾隆年汪近聖製」,長寬厚 13.4×3.9×1.3公分,重 121公克。

這首詩唸起來還算順口,也沒有些生冷怪僻字句典故。就乾隆詩來講,頗為難得。而且一般詠墨詩文中常出現的「仲將」、「廷珪」等陳腔濫調,也都不見蹤影。承載此詩的墨簡單樸素,除了雙龍拱墨名,沒其它紋飾圖繪,正是明代以來御墨的傳統形式。由於汪、吳兩人完成教習後,汪近聖墨肆取得御書處信任,開始承作御墨,故以此推估:此詩可能作於兩人回鄉之後。

詠墨詩二

另首被刊在墨上的御製詠墨詩:「與茶奚必較新陳,用佐文房孰比倫。歷歷千言照今古,超超六法顯精神。喚卿呼子謂多事,玩日愒時斯枉珍。磨盡思王才八斗,依然研北此龍賓。」在蓄墨界的名氣,比前述那首大得多。因為依它所製的墨,並非孤伶伶的單錠,而是一整套九錠。各錠的題銘,則採自詩名、與詩內八句的每一句。(圖五、六)令人激賞的是,各錠的形狀、紋飾、圖繪,都各不相同自有特色,顯然精心設計,刻意賣弄御墨之貴氣不凡。是誰的主意?





圖五   御製詠墨詩墨。圓型,邊框起棱。正面雲紋底,模印雙龍戲珠,拱中央長方形框內之墨名。背模印蝙蝠與多種雲紋,中央長方形框內「養性殿藏墨  乾隆年製」,直徑 9.3公分,厚 1.7公分,重 154公克。

圖六   御墨:與茶奚必較新陳+用佐文房孰比倫+歷歷千言照今古+超超六法顯精神+喚卿呼子謂多事+玩日愒時斯枉珍+磨盡思王才八斗+依然研北此龍賓。

乾隆何時雅興賦這首詩?有資料稱乾隆45年(1780)。(註五)圖六各墨的側邊,有錠寫「大清乾隆年製」、「臣彭元瑞恭  進」。其它的則除「大清乾隆年製」外,寫藏墨所在,如「延趣樓藏墨」、「蘊真齋藏墨」、「樂壽堂藏墨」等。墨上署名的彭元瑞,乾隆22年(1757)進士,36年入直南書房、38年遷內閣學士後,等同乾隆的文學侍從,得以督造御墨。故墨絕對製於乾隆38年後,符合前說。其式樣很可能經乾隆認可。汪近聖《鑑古齋墨藪》內刊這套墨,道出其墨肆自進京教習後所獲的聖眷,歷久不衰。


究其始,這首詩並非憑空出現,而是乾隆《詠文房四事》中的第四。(前三首分詠筆、硯、紙。)對現代人來講,它比前兩首來得難讀難懂。但在當時可是奉承乾隆的好工具。除了臣下彭元瑞為它製墨,貴為皇子的永琰(日後的嘉慶帝)也不落人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了一幅摺扇,正面端正恭謹寫滿了包含這首詩的《詠文房四事》,落款「子臣永琰敬書」;背面則有乾隆愛將福康安之弟福長安畫的山水。(圖七)皇恩浩蕩,永琰真懂事!





圖七   永琰書乾隆御製詠文房四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取自網路)

詠墨詩三

當時永琰不是乾隆唯一在世的兒子。由於清代自雍正後行秘密立儲制,想當皇帝,可得設法多引起老爸注意才行。所以他努力敬書,留下許多同類作品。乾隆五十八年(1793)二月,乾隆得到精美的明代所雕漆匣,非常高興,於是把喜愛的筆、硯、紙、墨收藏其內,闢了間書屋存放,命名為「四藏書屋」。高興之餘當然免不了賦詩,《四藏書屋詠文房四事》於焉誕生。永琰識相繼續敬書。(圖八)再將乾隆對墨的「從來所寳慎所用」帶至眼前。





圖八   永琰書乾隆《四藏書屋詠文房四事》。(取自網路)

其中的詠墨詩:「非人磨墨墨磨人,猶有磨焉義未臻。茲以兩枚藏厥用,恰同十翼顯諸仁。厭他五色誇奇品(明代御墨有五色者),喜此元霜愜素珍。蓍得水天爻上六,由來不速得龍賓。」除了第一句係借用蘇東坡的話,其餘仍維持他詩給人的深刻印象 — 難懂。這首詩沒被引用製墨。何故?不知。可能因第一句不是乾隆原創,不願掠人之美?可能因彭元瑞那段時間受親戚牽連,被御史彈劾後遭革職。繼任者欠靈巧,未能充份仰體君心先意承旨?彭元瑞為乾隆製了許多御製詩套墨。除了上述,還有〈御筆題畫詩〉墨九錠、〈御製四庫文閣詩〉墨五錠等許多,均為藏墨界瑰寶!令人嚮往。

墨雲室

乾隆闢四藏書屋存放喜愛的文房四寶,惜不知墨的部分,所存是何人何年所製何墨。但相信絕非他的至愛。因為之前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人敬獻了單一錠墨,瞬間虜獲他的心成為最愛。要知道,即使對譽為國寶的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他也只闢三希堂來收藏,並寫下〈三希堂記〉記述其事。如今對單單這錠墨,他竟然做出相同之舉。該墨在他心目中,顯然直追三希堂所藏。


那年春天乾隆收到湖廣總督畢沅進獻的一方古墨。它長一尺、寬二寸、厚十分。(即約 32x 6.4x 3.3 公分。)超大的體形堅實細膩黝黑發亮,一面草書「翰林風月」,另面三字模糊難辨。遍體細碎濃雲作底,工藝精湛古意盎然。(圖九左)畢沅稟報是近千年前的製墨宗師李廷珪所製。盛墨的木盒上刻寫宋代晁氏藏墨者的說明。由於早在宋徽宗年間,就已「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註六)所以即使乾隆收到的進貢珍寶無數,該墨仍引起他注目。只是已近千年的墨真能完整保存下來?墨上沒李廷珪名號,怎知是他產品?雖有木盒佐證,但內容可以被調包啊!該不該信?





圖九   翰林風月墨。左:台北故宮所藏;中:乾隆仿造品;右:「御筆墨雲室記」緙絲手卷。(俱取自網路)

但說來也怪,得墨之後北京地區竟然濃雲密佈喜降春雨,像在呼應墨上的濃雲似的;接著又收到來自多省的降雨奏報。春雨貴如油!八十多歲的老皇帝,原來就愛揣摩天意,且自信滿滿奉天承運,當然聯想到「翰林風月」墨是吉祥之兆。欣喜之餘,留下一連串關於此墨的佳話:

  1. 闢養性殿西暖閣之盡間溫室存放此墨,命名為「墨雲室」,並親筆御書「墨雲室」匾額;
  2. 親筆御書《墨雲室記、李廷珪古墨歌》,記述頌讚此墨;
  3. 所書後由和珅、王杰、彭元瑞、董誥、畢沅、金士松等相繼題跋,收錄於《欽定石渠寶笈續編》和《欽定石渠寶笈三編》;
  4. 仿製此墨。正面不變,背面模刻禮部侍郎朱珪敬書之《御製墨雲室記》,兩側分寫「乾隆壬子年」、「仿唐李廷珪墨」;(圖九中)

乾隆如此熱衷,愛將福康安也來助興,覓良工製作緙絲手卷「御筆墨雲室記」。內用絲線緙織行書乾隆的御筆詩文、「翰林風月」墨、及多方乾隆的御用印璽,署「臣福康安恭摹」。(圖九右,按:此手卷在2009年中國嘉德秋拍的“澤古怡情 — 清代宮廷藝粹”專場,以1792萬元人民幣成交。)君臣的寶愛,即使當初將李廷珪墨推上神壇的南唐李後主,地下有知也得瞠乎其後!

小結

從還沒登基之前,到闢四藏書屋的乾隆五十八年,漫長的六十多年間,乾隆帝詠墨、改樣造墨、毀造補造仿造墨、召南匠教習製墨,乃至為存放墨製作花梨木箱子,闢墨雲室、四藏書屋來藏墨等等,無不顯示出他對墨確有所好,且持之以恆。身為皇子時所寫下的「從來所寳慎所用」,還真不是隨口說說!他之所以成就大業,僅此可見端倪。

在墨史上,他留下的記錄最多,自然有助在墨史上贏得一席。然而相較於唐玄宗的親製龍香劑、李後主的提拔李廷珪墨、宋徽宗的蘇合油煙墨,他的一席之地卻少見提起。究其因一則他功業彪炳,可提之事太多,輪不到墨。再則前面的所作所為,似乎層次較低,儘在滿足個人喜好,沒能影響提升整體製墨業。處在西風東漸的關鍵時刻,他卻固步自封流失機會。大清帝國無可奈何走向衰退,製墨業亦然!

附註

註一    弘曆  〈謝人送墨〉,《御製樂善堂全集》卷十八

註二    蕭麗紅 〈试析乾隆朝毁造墨〉《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四期,總第150期,頁89-95。

註三   清  袁勵准《郁華閣墨品序》

「乾隆丁巳、辛卯先后两度有再和墨之製,不惜以零圭斷壁重杵就範,御墨藉以增重。」

註四   《績溪縣志》 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汪近聖製墨精妙,六邑爭購之。乾隆辛酉六年,子兆瑞同吳慶祿召選入京,于御書處開局監製。」

註五    〈嘉慶帝早年小楷《詠文房四事詩》〉   2022-03-13     書法藝網。

註六     元   陸友   《墨史˙卷上˙唐》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