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美-水波紋

黃台陽

台灣多山,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七。再算上海拔一百公尺以上坡度大於五度的丘陵地,則所剩平地僅占百分之二十四。這種地形加諸台灣南北狹長的形狀,使得河川短湍、易流失水。以致於全年降雨量雖然大(平均超過二千毫米),但在枯水季卻有缺水隱憂。導致在興建水庫與生態保育之間,該如何因應的兩難。

不過這種環境不是最糟的。因為緯度比台灣稍北的徽州(現名黃山市),自古被稱爲「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也就是它百分之八十五為山地,供耕種和居住的平地僅占百分之五。這樣看來,台灣遭遇的河川失水問題,它應該也有。況且它年均降雨量約一千七百毫米、比台灣少,更加重隱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沒聽說它為水煩惱過。是怎麼辦到的?

當然,徽州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使得徽州男孩多在青少年就離鄉、從而減少人口壓力、少用水。但去過徽州的人都知道,徽州人珍視水,每個村莊都興修自用的水利系統,遠勝他鄉。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宏村,就以九曲十彎的水圳、引出兼具蓄水與觀賞功能的月沼及南湖,令人驚艷。

但若認為僅止於此,那就太小看徽州人。因為他們甚至發展出家家戶戶親水的建築設計 — 著名的徽式「天井」。經由它四周傾斜的屋頂,使雨水順勢納入天井(稱為「四水歸堂」,象徵四面財源滾滾流入)。天井中開鑿水池存水(寓意財氣蓄積家中不外泄),另鋪設暗溝、小水池或大水缸等蓄排水系統,除方便生活取用,還補強木結構建築的防火需求。這些與祈求財富相結合的巧思安排,表露出徽州人是多麼親水愛水貴水。

如此看重水,是否讓徽州人在製墨時,也伺機植入水的圖紋,好幫墨加點財氣有助行銷呢?理應如此。但別忘了在傳統水墨畫中,水就像雲一樣,不易在白紙上表現出來,於是常被抽象省略掉。現在換成黑底的墨,豈不是更難具象表達水?製墨家能因應嗎?

檢視手邊的墨,不禁一再佩服徽墨了不起,能面對問題克服挑戰。製墨家以不同的波紋、描繪出水的多種態樣:輕緩舒暢、沉穩漫流,或風起浪湧、乃至波濤壯闊不一而足。水紋到了製墨家手中,猶如精靈一般、生機盎然。為徽墨之美,再添一筆。

細水三千

宋朝范仲淹的傳世《岳陽樓記》中,有段「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描繪春天時,洞庭湖風光明媚,湖水連天天連水,碧波蕩漾少波瀾,沙鷗成群飛翔,美麗魚兒逐波 。多麽舒適愜意的景,帶來悠閒無爭的心!

不過,這樣的景絕非洞庭湖所獨有。許多大湖如鄱陽湖、太湖、乃至徽州的豐樂湖、鴛鴦湖等也都相近。騷人墨客欣賞之餘,除了詩興大發之外,或免不了技癢,想動筆畫出相應美景。然而對最後一句「錦鱗游泳」,該怎麼畫才會傳神?





水紋新攝 008.JPG 水紋新攝 006.JPG

圖一   魚在在藻墨。面寫墨名,背鏤雙魚戲水藻。徑8.7公分,厚1.1公分,重94公克。

明朝製墨大師方于魯或許也心有戚戚,特別製作了「魚在在藻」墨(圖一)來供人參考比較。墨上雙魚逐藻嬉遊固然生猛有力,但更讓人咋舌的是所刻繪出的水紋,柔韌細長宛轉悠揚。細水三千、流韻有致,如垂柳因風、又像蛛絲搖曳。更讓人驚嘆的是,方大師充分發揮墨比紙強、能展現立體雕刻的特質,從而刻繪出水紋從魚身上掠過、導致魚身半隱半現的傳神情景。

魚在在藻的墨名,可不是方于魯自己想出來的。它大有來頭,出自《詩經》的《小雅.魚藻》。全詩三章共十二句,以魚戲藻間、或依傍蒲草,鋪陳出周王在鎬京(西周京城,現西安)歡飲的詩句。(註一)「魚在在藻」這詞有點怪,因為很少見把兩個「在」字連起來用的。有人認為它乃是「魚何在,在乎藻」的縮寫,用魚在水藻間的嬉遊閒適,來比擬百姓在周王的仁政下,安居樂業滿意生活。

如此看來,方于魯以它來為墨命名、顯然有歌頌萬曆皇帝的性質。無怪乎它當時被送進大內,留存下來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故宮的出版品中顯示墨上敷彩,雖經歲月而呈斑駁,仍不減其風采。故宮專家對它推崇備至,令人嚮往。圖一所示,應為後仿之作,雖然體積略小也無敷彩,但在刻繪上很用心,大致保有原墨的韻味,聊勝於無。

此墨有個姊妹品,為由方于魯的老師頭家、後來交惡為競爭者的程君房所造的「水靈」墨(圖二)。水靈有水神之意,想像中該是古典美女的樣子。(如被瓊瑤讚為「輕柔似水,靈氣逼人」的演員蔣勤勤,藝名水靈。)但不知何故墨中刻繪成猴頭龜身、四足帶爪的靈獸漂浮在水上。仔細看它的水紋,與「魚在在藻」墨上的相似,但宛轉流暢度稍弱。此外,看不到任何水紋掠過龜身,使得它的寫實度略遜一籌。





圖二 水靈墨。六邊形,漆框,面米珠下寫墨名,背鏤猴面龜身四爪靈獸浮於水上。長寬厚 8.9×10.3×1.5,重 134公克。

由此或可推測:水靈墨比較早製作,而魚在在藻墨乃是在它的基礎上,細加改良升級。這,難道意味方于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嗎?

應非如此。因這兩錠墨的圖樣,在他們的《方氏墨譜》和《程氏墨苑》內均刊載。代表墨應該是方于魯還在程君房處打工時,兩人合力的產品。當時墨上應只有程君房的名號。但日後方于魯自立門戶,以這些墨受市場肯定、利潤高,想到自己本有貢獻,理應分杯羹,也就不客氣地在新製墨上,以自己名取而代之。利之所至,哪管他師生情誼,天下事大多如此。

輕風生浪遲

水靈墨雖然不比魚在在藻墨傳神,但若因此認為程君房不擅處理水波紋,可就大錯特錯。在他的「落日放船好」墨(圖三)上,輕風鼓起的緩浪一波接一波,像群胡鬧的小孩,推推擠擠嘻嘻哈哈,雜亂中卻不失有序。每一波浪的形狀相似卻不相同,起伏和緩也沒浪花,適足表現其上詩句中的「輕風生浪遲」。





雙霸天墨 014.JPG 雙霸天墨 015.JPG

圖三 程君房製落日放船好墨。正面詩「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背鏤對應圖。長寬厚 12.2×9.3×1.8 公分,重 198 公克。

這首詩是唐朝杜甫作品中,少數輕鬆愉快、充滿閒情的。他在詩上註記《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携妓納凉,晚際遇雨二首》。看來是他早年困居長安時,為求晉身之路,不得不陪些貴公子携妓、到城外可泛舟的丈八溝去納凉的即興之作。妓,當時指歌舞女,與後世含意不同。後人喜歡這首詩,把它收入《千家詩》中,流傳廣。程君房或認為它能帶動銷售,因此用它作墨的主題。

然而按常理講,如果程君房依詩內另句「佳人雪藕絲」、而在墨上刻繪佳人美妓的話,說不定會吸引更多買家。但他卻捨此而畫波浪,實在有點怪。畢竟從他有大老婆、也有美麗侍妾(後被方于魯納去)來看,天性中該不至於討厭美人。如此取捨,恐怕只能歸之於徽州人愛水的天性吧!

像這樣子的緩浪,方于魯也不讓老師專美於前。他的「文犀照水」墨(圖四)在《墨的故事輯二,墨香世家,第十五章》中介紹過。墨名所講,是晉朝大臣溫嶠夜晚路過長江邊上采石磯(又稱牛渚磯),聽到江水發出怪聲,從而點燃犀角來照水避邪,所引出的故事。因此他這墨題材有趣,畫面更豐富。本來怪物出現時應該波濤洶湧,但一經點燃犀角辟邪,怪物為之懾服,波濤當然趨緩。墨面所刻正反映此情此景,加上浪中怪物載浮載沉半隱半現,方于魯處理水波紋的功力再次有所印證。





圖四 文犀照水墨。正面金框內寫墨名;背鏤三人立水濱,一旁岩石上燃犀角,照映波中似馬、龍、龜、魚等怪物,兩側分寫「萬曆辛丑 方于魯造」、「菉竹居監製」。直徑12.9公分,厚1.8公分,重270公克。

《方氏墨譜》中顯示此墨有個較早的版本,背面圖繪相同、但正面的「文犀照水」四字則為一篇《牛渚歌》所取代。這篇文章連同篇名有十七行共二百五十八字。猜想因字數太多導致墨模不易維護,才換成圖四的簡潔版。此墨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藏品。

滾滾長江

文犀照水墨上刻繪的長江水浪,固然稱得上美,但缺乏一股浩蕩之氣,與胸懷所寄有段差距。古人詩詞中講到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或是近世的「江水向東流,它一去不回頭。」等早已深植人心。那種奔流氣勢,在墨上能否表現出來?





到上海製墨 010.JPG 到上海製墨 011.JPG

圖五   一朝元宰墨。正面寫「一朝元宰 惜霜題」,印「廣平」,背鏤仙鶴翱翔波濤上,側題「徽歙曹素功十世孫月舫氏製」,長寬厚 12.3×3.1×1 公分,重 64 公克。

弘一大師李叔同年輕時訂製的「一朝元宰」墨(圖五),相當程度展現出長江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浩浩蕩蕩。墨上水波左高右低、充沛有力,正是大江東去之勢;而波紋細密綿長、跌宕起伏、還激起朵朵浪花,適足以淘盡千古風流。這錠墨為曹素功墨肆所製,悠久傳承下孕育出的墨模雕刻,令人悠然神往。

此墨製作那年,弘一大師剛過弱冠意氣風發。在上海左擁名妓李蘋香、右懷應試舉人的凌雲大志(詳《到上海製墨》)。於是以仙鶴自許(仙鶴是明清兩朝一品官服上的裝飾),振翅高飛俯視滾滾長江,有暗喻「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意。再把墨取名為「一朝元宰(有朝一日當上宰相)」,十足道出他的心聲。

只是沒料到滾滾長江滾啊滾,不僅滾掉英雄豪傑才子佳人,也滾碎他的春秋大夢紅塵俗願。反而讓他看破大千遁入空門,終於修成正果而流芳百世。深入來看,在他身上所滾出的移風易俗、啟發眾生,反而是多少位首輔元宰都比不上的。長江啊長江,滾得好!

長江的浪濤不僅滾滾,有時候甚至還洶湧激盪、咄咄逼人,蘇東坡稱它「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其景應不輸台灣有颱風時,海邊大浪沖天、浪花飛濺的雄偉。這時候海邊往往不乏逐浪客,不顧警方的封鎖線,一定要靠近拍照、嬉戲淋濕。或許他們覺得這樣刺激興奮很了不起,可以貼圖笑傲朋友。但可知道,這種行為一點都不新奇,因為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人幹過更瘋狂的事。





清風徐來九霄雨露 009.JPG 清風徐來九霄雨露 008.JPG

圖六   九霄雨露墨。正面墨名下寫「胡開明監製」,背鏤達摩一葦渡江圖。長寬厚 9×2.1×0.95公分,重 32公克。

胡開明墨肆造的「九霄雨露」墨(圖六),就刻繪出這段歷史。只見達摩身著僧袍,腳踏蘆葦,無視驚濤駭浪,飄然一葦過江。縱使無人在岸邊鼓掌叫好,也不在乎能否榮登金氏紀錄,他揮揮手告別梁武帝追兵,飄飄然朝向中土少林寺。比起現代的颱風觀浪客,百分之一千夠炫吧!

胡開明在清末的製墨業小有名氣。這錠墨的浪濤前呼後擁,有徽州木雕的影子。但整個畫面還是有小缺憾,因爲浪濤推擠既然如此激烈,達摩的僧袍理應大幅擺動,才是常理。這個缺憾不能歸罪於墨模刻工的技術差,而是繪圖畫家疏忽或沒觀察入微、以及墨肆把關不夠嚴謹所致。胡開明之無法蔚然成章,相信這也是原因之一。

水波不興

唐明皇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年),大唐與吐蕃在青海湖畔作戰獲勝,詩人王維奉命出塞宣慰部隊。 見塞外風光雄奇,一路賦詩。其中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傳誦千古嘆為絕句。但可知這兩句也是很好的燈謎,打跟水波有關的成語一句?
謎底是「風平浪靜」。因為孤煙直上青天,顯然無風;而落日映在河面圓圓的,必然無浪。很貼切吧!風平浪靜、是波濤洶湧的前奏,也是它的歸宿。滾滾長江,自不例外。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寫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陵萬頃之茫然。⋯」恰恰描述出長江無波無浪時嫵媚的一面。此情此景,當然也是文人墨客喜愛的體裁,如近代山水畫大師傅抱石,就有多幅畫以此為主,引人入勝。更可喜的是這個主題也吸引了製墨界,很早就出現相關的墨。





圖七 赤壁圖墨。正面額珠,下「御墨」,再下墨名,印「掬水月在手」;背鏤赤壁泛舟景;側「大清乾隆年製」。長寬厚11×2.8×1公分,重52公克。

有錠標註為乾隆年製的「赤璧圖」御墨(圖七),背面就清楚刻繪出當時情景:峭壁之下,一葉扁舟,艄公撐篙輕划,蘇夫子與友對坐清談,共享美景、互道機鋒。江面無波無浪,只有長長短短的曲線紋,暗示偶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細看墨身略微彎曲呈臂擱型,但墨模刻工卻能在這狹長的曲面上刻繪出此情此景,充分顯示雕刻技術的細膩高超。

但且慢,畫面上有個小問題。即此刻扁舟是靜止還是在划行?若是靜止,艄公為何狀似撐篙?而若在划行,怎麼舟首沒激起斜斜的水紋?這該是畫師作畫時只憑想像、沒仔細觀察真實情況,從而產生的小缺失,雖無關墨的好壞,卻總是個敗筆。

相較之下,有錠送給靖友氏的「清風徐來」墨(圖八),在水紋的處理上就更為細緻。雖然以清風徐來為名,但它的畫面卻沒用赤壁賦為背景。而是直接了當畫出半艘有遮雨篷的小舟,舟內文士似在遠眺,又像在聽夜半鐘聲(到客船)。從圍繞著舟身的一圈圈漣漪,可知小舟這時停泊未划,但清風徐來、吹它不住輕愰。





清風徐來九霄雨露 010.JPG 清風徐來九霄雨露 007.JPG

圖八   清風徐來墨。正面墨名下寫「靖友氏清鑒」,背鏤文士泛舟。 長寬厚 9.4×2.1×1 公分,重 30 公克。

如此藉水波來含蓄呼應墨名,製墨家的匠心巧運讚!讚!讚!只可惜他的名字不知何故沒寫在墨上,更別提可敬的墨模刻工大名了。而受贈的靖友氏及送墨者,也都多方尋覓無所得,已隨大江東去、奔流到海無影蹤,也讓此墨獨留遺憾總是空。

河水潺潺

奔流到海的不止長江,黃河的名氣可能更大。李白不就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古名句;再加上「黃河清,聖人出」的古老諺語,顯然黃河揚名時,長江還在一邊涼快。但黃河離徽州實在太遠,不像長江與徽州人的生計息息相關,製墨業會有興趣取材于它嗎?造出的墨銷路會好嗎?
古老的黃河,也被稱爲華夏文明的母親河,其實有徽州製墨無法抗拒的魅力。因為依附在黃河之上的吉祥語「鯉躍龍門」、象徵考中進士,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夢寐以求。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也說:「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以徽州文風之勝,徽商之洞察精明,這題材早被盯上,成為各家墨肆不可或缺之作。從曹素功、胡開文、甚至日本的墨肆,都有相關產品問世。由胡開明製作的「龍門」墨(圖九),是其中的典型。





圖九   龍門墨。正面墨名,下鈐「開明」印,背鏤鯉躍龍門景。側寫「徽州胡開明起首老店製」,頂「文琳氏」,長寬厚 11.8×2.7×1.1公分,重52公克。

墨上刻繪出一尾金色鯉魚在浪濤中高高躍出,意圖跳過由峽谷急冲而下的奔騰湍流。峽口窄且怪石嶙峋,以致湍流急下時,不斷帶出熊熊波濤。而洶湧波濤冲擊河面所濺起的浪花,竟然高到遮住部份魚身,有如方于魯的魚在在藻墨的風格。與前面同為胡開明製的九霄雨露墨相比,此墨的波濤來得更猛,也更像木雕之作。它突出鯉躍龍門的艱辛,就如同科舉考試一樣難;但畫面生動有力,激盪學子奮發向上之心。

據古書記載,鯉躍龍門發生於陝西韓城及山西河津之間的龍門(也稱禹門)。該地相傳是大禹鑿山治水所留下的遺跡。(註二)古人觀察到:每年春季黃河鯉魚會逆水上溯,在龍門受瀑布阻隔而爭相跳躍。但瀑布之上的急流中就看不到鯉魚,使得古人想像鯉魚跳過龍門後,迅即變化成龍升天。美麗傳說就此誕生,甚至飄洋過海到日本,融入其五月五日男孩節的風俗。當天掛鯉魚旗,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未來像鯉魚一樣跳過龍門得以成龍。

黃河在流過鄭州之後進入下游,水勢漸趨平緩,使得渡河不致於過分危險。方于魯有錠「三獸渡河」墨(圖十),似乎在描繪兔子、馬、與大象三獸共同渡過黃河的景象。墨的背面可見河水潺潺、無波無浪。水紋曲折迂迴,在山石旁、在象腿邊都略呈環繞狀。另外由兔子只見上半身、以及馬腿和象腿都淹到只剩上半截,其餘沒入水中不見,可知製作此墨時,畫師細心想過以求寫實,墨模刻工也注重水紋走勢的流暢自然,使得這錠墨像前面所見的另兩錠方于魯墨一樣,傳達出大師對其產品一貫嚴謹的要求。





圖十  三獸渡河墨。面題墨名,背鏤兔、馬、象三獸共同渡河景。側「明萬历年方于魯製」,長寬厚 10.6×10.8×1.7 公分,重 460公克。

但且慢,黃河流域看得見大象渡河嗎?又在什麼情況下,兔、馬、大象這種奇怪的組合會一起渡河?方大師是真見過這種情況、還是年紀大了有些糊塗,看錯動物了?

其實黃河流域在古早年代的確有大象,這可從出土的商周時代青銅器上,有象的圖案看出。然而從那之後綿延到明代,中原反覆歷經飢荒、戰爭、人口繁衍遷徙、生活棲地破壞等,象群早已絕跡。而三獸結伴共渡黃河,更沒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所以方于魯絕對沒見過此情此景。

但他也不是老年癡呆或胡思亂想。之所以製作此墨,乃是因當時儒、釋、道三家和諧並存,讀書人對佛家思想多有領悟,聽過或知道佛經內這個故事(註三),所以能接受這類主題的墨所致。當時的大畫家丁雲鵬,就有幅《三教圖》描繪佛、儒、道三教創始者共坐樹下相談的場景。(該畫現藏故宮博物院。)丁大師常為他和程君房的墨作畫,推測這幅三獸渡河,也出自丁大師之手。

所以依據佛經所言,此墨上的潺潺流水乃是印度的恆河,而非中土的黃河。好在恆河也被視為印度的母親河,兩河的地位相當,水流也可能多方相似,刻繪在墨上,不見得有差別。

結語

方于魯對水似乎情有獨鍾。除了之前提到的三錠,他還有以王羲之所寫「鵝羣」為名、多隻鵝戲水的墨(圖十一,詳《墨的故事輯一,墨客列傳》,第四章);所刻繪的水紋,比三獸渡河墨上的更豐富細膩,宛轉流暢。而另錠「達摩真性頌」(圖十二,詳《墨的故事輯二,墨香世家》,第十五章);所繪達摩衣襬飄飄,比前面胡開明墨上所繪,更像身處湍急長江上。但妙得很,方于魯雖讓達摩站在蘆葦上,卻省略他腳下該有的滔滔江浪,留下一片空白。是要讓人自行想像?還是他已進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認為長江波濤再大,也只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蘭亭墨 012.JPG 蘭亭墨 013.JPG

圖十一   鵝羣墨。面寫墨名,左下小字寫「明方于魯製/寫黃庭經墨」,背面鏤鵝羣戲水圖。直徑 13公分,厚 1.8公分,重 276公克。

墨上多采多姿的水波紋,從另個角度彰顯出徽州人親近水、喜愛水、珍貴水的生活品味。而墨與水在硯台上的親密結合你儂我儂,更賦予墨上的水波紋旺盛的生命力,讓磨出的墨汁光潤飽滿,書法家得以行雲流水、大筆揮毫。徽州製墨之美,所構思出的各種水波紋,讓人從心底發出共鳴。





011.JPG 009.JPG

圖十二   達摩真性頌墨。正面寫「達摩西來不並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獨有真性一頌 雖二十字 回環讀之成四十首 計八百字 每首用韻四至俱通 以表真性無有窮盡也」,鈐小印「方」,底鈐「方氏建元」;背鏤達摩一葦渡江,法像莊嚴,衣襬飄飄,外圈寫「真離性情緣理空忘照寂身至淨明圓始終常妙極」(從達摩腳下真字順時針讀),兩側分寫「萬曆辛丑」及「方于魯造」。直徑 9.3公分,厚 1.6公分,重 130公克。

附註

註一  《詩經·小雅·桑扈之什·魚藻》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 魚在哪兒在水藻,肥肥大大頭兒擺。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自在。)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 魚在哪兒在水藻,悠悠長長尾巴搖。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逍遙。)

 魚在在藻,依於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 魚在哪兒在水藻,貼着蒲草多安詳。王在哪兒在京鎬,所居安樂好地方。)

註二  《水經注》載:

「⋯龍門山,大禹所鑿,⋯ 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

註三  《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

「善男子,如恒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