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美:皇家龍

黃台陽

多年前,由侯德健詞曲、李建復主唱的民歌《龍的傳人》一時風行,唱遍大街小巷。歌內有句「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她的名字就叫中國」,說的還真傳神!因為龍雖然虛無飄渺沒人見過,但在國人心目中卻不陌生,經常說到牠:人不得意是龍困淺水、地勢好是龍蟠虎踞、字潦草是龍飛鳳舞、精力旺盛是生龍活虎、找關係巴結是攀龍附鳳、一堆人沒主見是群龍無首,還有跑龍套、車水馬龍、龍蛇不辨、龍爭虎鬥、臥虎藏龍, ⋯ 太多太多的龍!牠活在國人筆下口中,龍的傳人之說有道理。

不過這首歌若早唱個百年,侯、李二人的遭遇難料。因為帝制時代,龍的角色敏感。平日縱然可以隨口說人生龍活虎、可以望子成龍,但若說他是龍的傳人,就可能惹禍上身。畢竟當時龍是皇家的重要象徵,只有宗室的龍子龍孫才是龍的傳人。別的再有出息,再具才華,大不了是蟒或蛟或螭的傳人。聽說過有人以這類傳人為傲的嗎?

龍的觀念始於遠古,甲骨文裡就有龍字。只是當時還沒把牠跟皇家緊聯在一起,普天之下都能視所好來加以運用。宋代以後,有皇帝可能想塑造出高人一等的風格,硬是奪民所好,規定牠皇家專享。但民間自古以來的積習難改,妥協後的變通是:皇帝專用的龍為金黃色、雙角、足五爪,其它的龍不得冒犯。於是民間用足為三、四爪的龍 (稱蛟、蟒)、無角的龍(稱螭),皇帝民間各取所需相安無事。

既然皇家象徵,龍出現在皇家用墨之上不足為奇。其實兩者之間,早在唐玄宗命名其墨為「龍香劑」起,就你儂我儂。(按:詳《墨的故事•輯一•墨客列傳•第七章•唐玄宗與龍香劑墨 – 造神》) 此外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藏,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製的貞家墨上寫「華烟飛龍鳳皇極貞家墨」,也堪佐證。(圖一)只是當時的墨在乎使用,不刻意講求美觀,雖然上有龍字,卻沒附上龍的圖案。





圖一   貞家墨及其拓片。船形,面寫「華烟飛龍鳳皇極貞家墨」, 背「開元四年丙辰秋作貞□□□□」,長寬厚29.6×5.0x1.9公分。(取自網路)

到了唐朝覆亡後五代十國的亂局,北方易水製墨的奚氏家族避難來到徽州(時稱歙州),看上黃山一帶肥美松林,欣然落戶重操舊業。家族內李廷珪所製獲南唐李後主欣賞寶用,被認為與澄心堂紙、龍尾石硯、並列天下之冠。(註一)之所以得此殊榮,相信除了墨質確實好,寫出來的字亮麗,也在其帶香氣與經雕飾的外觀。據說他有龍紋墨、劍脊雙龍圓墨、蟠龍彈丸墨等產品。宋代李孝美的《墨譜》內,刊出多幅他和家族中人的墨樣,確實不乏龍的圖飾。龍圖騰在墨上,從此展露頭角。

龍香御墨

李孝美《墨譜》內有兩幅李廷珪的墨樣。(圖二左)其左幅的一面寫「歙州李庭(同廷)珪造」,另面在「香」字下,板繪四爪龍側身向上飛升;右幅的一面寫「歙州李庭珪墨」,另面則板繪大、小四爪龍,似乎大龍在引領小龍飛天。兩幅墨樣的設計靈感,可能來自唐玄宗的「龍香劑」墨名。尤其左幅寫上「香」字,連同下面的龍,明白道出「龍香」之意。以此進奉李後主,有如說他堪比唐玄宗,難怪大獲激賞。既被封官又賜姓李,一家人都跟著沐恩,眼看要過好日子了!





圖二   李廷珪墨樣 + 張遇墨樣 。左: 李廷珪墨樣,之一面寫「歙州李庭珪造」,背「香」下板繪四爪龍側身飛升;另一,面寫「歙州李庭珪墨」,背繪大小四爪龍。右:張遇龍腦、射香兩墨樣,一面寫「供御香墨」,繪四爪龍,另面寫「龍腦 張遇」、「射香 張遇」。(錄自李孝美《墨譜》)

孰料宋太祖趙匡胤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南唐很快滅於宋。李廷珪墨既負盛名,宋朝廷也不放過。後主歷年所存被運往開封,據說裝了好幾船。怪的是李廷珪家族從此不振。據元代晚期陸友的《墨史》,宋仁宗(1023~1063在位)時他家族還有擔任墨務官的。但品質「不佳, … 殊不入用也。」這一來他家的老墨益加珍貴。而其迎合帝王的龍墨雕飾,也成為業界標竿而被爭相模仿。蘇東坡口中的墨仙潘谷,所製墨上有「犀角盤雙龍」。(註二)李孝美的《墨譜》另刊張遇、柴珣、宣道、宣德等人的墨樣,也都有四爪龍圖,且多附「供御香墨」名。(圖二右)皇家墨與龍圖騰愈來愈不可分。

進入明代,此風依然。北京故宮所藏宣德和隆慶年的「龍香御墨」上,都有側身的五爪飛升龍。(圖三左)李廷珪這個龍圖案,五六百年後依然被奉為圭臬,僅爪數改為五爪,不禁讓人感嘆大內工匠墨守陳規!這恐怕是太監管轄之下,無奈的心態。(按:明代司禮監下設經廠,有墨作工匠多人。)至於另錠宣德年的龍香御墨,龍簡化為螭,且淪為拱護墨名的配角,如此草率,督造的工部胡進言難辭其咎。(圖三右)





圖三  龍香御墨。左:面墨名下寫「宣德元年製」,背凹底鏤側身五爪龍戲火龍珠。長寬厚13.1×4.6×1.2公分,重 82公克。右:雙面四端敷金雲頭紋。正面額珠下,金首敷綠雙螭拱墨名,背「宣德年製  工部臣胡進言督造」,長寬厚 27.5x9x3公分,重 908公克。

李廷珪墨樣上的龍,似囿於當時墨模刻工技藝,雖具龍形卻嫌呆板,威嚴不夠氣勢不足。在軟弱偏安的李後主眼裡,或許無所謂;但若皇帝清醒有所作為,將很難接受這弱龍。明代龍香御墨上的龍,不但有李廷珪所創龍形的呆板,更僵硬乏力,大失皇家威嚴。只是明代中後期皇帝,大多忙於私務乃至享樂,墨有得用就好,誰去管這閒事。一葉知秋,無怪乎江河日下。

君房墨龍

大內製墨可以擺爛不長進,民間墨師卻有同業競爭,沒這福分偷懶。萬曆年間多有墨師進貢墨,程君房及其叛出師門的徒弟方于魯也藉此暗地交鋒。可以想見兩人不僅比墨質,也比墨的美觀。而追求美觀所賴的墨模雕刻技藝,當時在徽州已然成熟。明中葉徽商財力增,誇耀鄉里意識濃,於是爭相雕飾廳堂門楣比美。徽州木雕、石雕、磚雕的三雕技藝走向精緻細膩。製墨業搭此便車,精美新作遂滾滾而來。尤其程君房所製有龍圖騰的貢墨(龍圖貢墨),極為可觀。

程君房(本名大約)因科舉失利功名不就,只好在五十一歲(1592年)時花錢捐了個鴻臚寺序班的從九品小官。鴻臚寺掌外賓、朝會儀節,序班負責場內整齊與典禮司儀,使他在大典中得窺龍顏。以致隔年辭官回鄉後,還刻「紫宸近侍」的印章自豪。這番見識當然遠勝鄉下墨工,有助他推出異於前人的龍造型。《程氏墨苑》內有幅「飛龍在天」墨樣,正視的五爪龍大幅盤旋雲海中,威嚴震撼遠勝前述龍香御墨上的。(圖四)這個墨名出自《易經•乾卦》裡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指帝王在位。騰雲飛翔威赫靈動的龍,配上他所寫的〈飛龍在天頌〉來稱頌皇上,絕對投其所好。





圖四   飛龍在天墨樣與〈飛龍在天頌〉。(錄自《程氏墨苑》)

乾卦在《易經》裡排名第一。乾象徵天,卦以「龍」為意象,在不同時機呈現不同形態,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但除了飛龍在天,別的顯然都不適合用來製龍圖貢墨。以程君房的經歷與製墨才華,豈能只造一錠就告滿足?好在《易經》還有孔子的註釋《易經•彖傳》,說乾卦:「大哉乾元,⋯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時乘六龍以御天。⋯ 萬國咸寧。」(註三)特有學問的話,卻也難懂。(意者請網尋解說。)據說元朝的國號,就是取自第一句「大哉乾元」中的「元」字。程君房則從「雲行雨施」與「時乘六龍以御天」兩句得到啟發,再來製他的龍圖貢墨。
古神話說太陽乘著羲和所駕馭,由六條龍拖行的龍車,在天空中運行。尊皇帝如太陽,程君房製作了「六龍御天頌」墨,以一大五爪龍及六小四爪龍穿梭雲間,來象徵萬曆帝(大五爪龍)駕馭臣工(六小四爪龍)治理國家。(圖五)這時只有五爪龍以正面呈現,莊嚴顯赫天威十足。墨背附上百多字奉承的〈六龍御天頌〉,署名「原任鴻臚寺序班臣程大約謹頌」。以群龍獻瑞,何其榮耀,程大師何其用心也!





圖五   六龍御天頌墨。一面鏤一大五爪龍及六小四爪龍穿梭雲間,另面寫「六龍御天頌   明明元后 撫時握樞 駕六飛龍登于天 …  原任鴻臚寺序班臣程大約謹頌」等146字。側篆書六段文字。直徑14.5公分,厚4公分,重1052公克。

至於如何引用「雲行雨施」來製墨,他借《易經•乾卦•文言傳》裡另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將「雲」字換成「龍」,從而造出「龍行雨施」墨。(圖六)此刻龍身藏雲海,唯獨龍頭清晰可見突出醒目,幾乎占去四分之一的畫面。如此表現方式,在他之前的墨上(如方于魯《方氏墨譜》內所刊),都沒見過。而他敢於如此,不怕召致龍被斬首的攻訐,相信是持「神龍見首不見尾」以對。誰說不宜?





圖六  龍行雨施墨。雙面文武框,一面黃紅藍三色乾卦,下寫墨名;另面鏤龍游雲海;兩側分寫「萬歷己亥年」,「程君房造」。直徑9.1公分,厚1.8公分,重168公克。

程君房這三錠龍圖貢墨,第一、二錠有「原任鴻臚寺序班臣程大約謹頌」的署名,第三錠則附註「萬歷己亥(27,1599)年」造,可知三錠均製於他辭官之後,身處冤獄(1594~1600)時。翻閱與《程氏墨苑》有許多共同墨樣的《方氏墨譜》,其內並無與此三錠相仿者。說明了它們係程君房的獨自創意。而師徒兩人早期合作,各自書中都刊的「天府御香」貢墨,其上雖有雙五爪龍,卻一成不變予人制式化之感。(圖七)說明了程君房的鴻臚寺序班經歷,確實增長他美感見識。





 圖七   天府御香墨。雙面雲頭紋下分寫「天府」、「御香」,下鏤五爪龍,背面左下「壬午年(萬曆十年,1582)海陽方于魯珍藏」。長寬厚 22.2x8x2.5 公分,重 450 公克。

康熙墨龍

清代以異族入主中原,有戒於明代先輩的優哉遊哉誤國,以致皇帝們對大小事都謹慎以赴。然而像墨這種天天都磨、磨盡即棄的小工具,其上的龍圖騰是否依然像明代御墨上的,進不了其法眼?還是終於迎來揚眉吐氣笑傲江湖的新貌?

清代大致沿襲明朝制度,因此內務府轄下仍有墨匠。要知道就是他們在明代的前輩,製出上述的龍香御墨。故要靠他們主動創新龍的造型,無異緣木求魚。愛寫字的康熙帝,顯然不喜內廷御墨,而偏好明代民間所製。他的親信曹璽(妻孫氏曾為康熙保母)任江寧織造時,有份進貢禮單內,就載明代「程君房墨四匣 桑林里墨二匣 吳去塵墨二匣」。(註四)曹璽任江寧織造二十二年(1663~1684),其後兒孫續任。曹家人在康熙朝的六十一年裡,共任江寧織造五十多年,所貢明墨不知多少!

用了許多明墨,康熙對墨的審美觀想必大開。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二度南巡後,次年即整合負責他文字翰墨工作的單位為御書處:「專司鉤摹御筆、鐫刻、拓印、制墨及朱錠等事。」新單位冠「御」字,顯然要就近督促嚴加看管。處內設墨作房,編制十五人,比明代少了許多。但他兩度南巡後,大內已與徽墨業界聯繫上,有能力承接重任了。

果然,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所製兩錠御墨上的龍,大異明代龍香御墨上的,讓人耳目一新。兩錠都圓形,有暗合「天圓」之意。第一錠上浮雕的五爪龍,盤旋雲海之中,立體造型栩栩如生。(圖八)尤其龍頭全正面凝望,炯炯雙目逼視懾人,五爪伸張作勢逼人,像在警告臣下奉公守法不得逾矩。而它粗厚的邊框上雲蝠交織,莊嚴肅穆中更添富麗堂皇。另面寫「御墨」、「康熙辛未年製」,鈐「鴻寶」(指帝位,註五)。碩大體型配上精緻雕刻,天子威嚴在此墨上一展無遺。





圖八   御墨 – 鴻寶。粗框上鏤雲蝠紋,一面額書「御墨」,下寫「康熙辛未年製」,鈐「鴻寶」,另面鏤五爪龍正視,龍珠在頭下身前,形像威嚴,蒼虯有力,周飾祥雲,兩側均寫「養心殿藏墨」,直徑15公分,厚 2.1公分,重 420公克。

只是這墨有個小問題,它似曾相識。回顧前述程君房的「飛龍在天」墨樣,如果將之塑造成圓形,兩者的相似度幾近百分百。換句話說,這錠御墨的龍形有抄襲程君房墨之嫌。雖說當時沒智慧財產觀念,業界相互借鏡司空見慣,但整頓後的大內製墨依然得抄襲古人無法自立,豈不辜負康熙苦心?

好在另錠御墨幫忙扳回面子。它的龍圖騰姿態,是前墨所無。只見牠高聳雲海威猛有勁,弓身探頭雙目圓睜、似乎忙於行動卻別有專注。(圖九)墨的另面寫「御墨」,「雲行雨施 萬國咸寧」。原來該龍正在興雲布雨普降甘霖,從而使天下太平萬邦來朝。仔細看,該龍僅三爪,與象徵皇帝的五爪龍不合。但別忘了興雲布雨本龍王之責。而自古以來,畫龍原就只畫三爪。在五爪真龍天子的德威下,三爪龍王當然賣力工作!這錠墨的設計別出心裁,很可能康熙本人親自指導。





圖九   御墨 – 雲行雨施萬國咸寧。粗框,一面鏤蟠龍居中,龍珠在側,底飾雲紋。另面篆書「御墨」,下長方形開光內寫「雲行雨施,萬國咸寧」。側「康熙辛未年製」,直徑 15.9公分,厚 2.4公分,重650公克。

這兩錠墨質地佳,體積大,雕工細。對新設的大內製墨絕對構成挑戰。為什麼非得趕在這一年製出?就算康熙帝雄才大略性子急,也不須急在一時。難道有特殊原因?

原來在康熙二十九年,控制天山南北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外蒙古),且有帝俄背後攪局。康熙帝洞悉其嚴重,曾親征,但一時沒能獲得決定性勝利。康熙三十年四月,喀爾喀蒙古三大部(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請求內附。康熙帝抓住機會,親赴塞外的多倫貝爾(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邀集蒙古王公大員舉行會盟。出席者除了三大部的汗王親貴,還有早已臣屬的內蒙49旗的首領。多倫會盟六天,分喀爾喀為34旗,從行政建制上與內蒙古各旗劃一,等同喀爾喀蒙古也併入清朝,消弭了邊患一大隱憂。此後直到宣統,內外蒙都安定,可見會盟的功效。

兩錠御墨,尤以第二錠上有「萬國咸寧」字樣,指出它極可能製於會盟之後。畢竟如此大功,製錠墨來伴同其它封賞給與會人員,有其紀念價值。這兩錠墨,台北故宮博物院均收藏。乾隆時代也曾重製,側邊加註「乾隆癸巳年(38年,1773)製」。該年用兵川藏邊境的大小金川,是否因此重製來預卜吉利,祈萬國咸寧,就不得而知了。

乾隆墨龍

康熙是其孫子乾隆的偶像。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任滿六十年就讓位退休;康熙南巡六次,乾隆也同樣南巡六次而後止。康熙愛墨,他也有樣學樣。重製康熙時代那兩錠御墨只是一例,許多重製品因上面沒龍圖騰,在此略過不提。如此看來,康熙賦予「雲行雨施 萬國咸寧」御墨嶄新龍造型之舉,也可能激發乾隆創意,為皇家墨多添光彩。

檢視手邊乾隆時代的龍圖騰墨,有錠側邊寫「乾隆癸巳年製」的「青圭御墨」,其上鏤三爪雙龍仰戲三星連珠的景星。(圖十)青圭是採青玉製的禮器,上尖下方,周代用以祭拜東方。古人相信東海有龍王,掌行雲布雨,墨上所繪的三爪龍可能代表牠。雙龍的姿態,有點像圖三右所示,明代宣德年所製龍香御墨上的雙螭拱墨名。但此處為仰戲景星,能否認定為乾隆時代的創意?





圖十  青圭御墨。圭型,一面中脊隆起,額三星連珠,下三爪雙龍仰戲三星;另面平整,寫墨名,下鈐「御墨」;側「乾隆癸巳年製」。長寬厚 10.3×2.5×1公分,重34公克。

只是它側邊題寫的 「乾隆癸巳年製」讓人有所遲疑。因為前面提過,同樣這一年,乾隆重製了圖八、九內所示,康熙辛未年所造的兩錠御墨。這一錠有無可能也重製品?

搜尋發現,台北故宮另藏清康熙「青圭」硃墨,除了顏色與側邊題款之「康熙辛末年製」有異外,其餘文字、圖繪、造型都與此墨同。換句話說,與康熙辛末年(1891)相隔 82年的乾隆癸巳年(1773),不知出于乾隆授意或內務府揣摩上意,康熙所製的三錠龍圖騰御墨,都被重製。有無特別涵意?是單純想念祖父,還是時機特別?尚未尋知。

乾隆時代的雙龍圖騰御墨不少,有兩錠上的五爪雙龍,布局與前錠「青圭」與圖七「天府御香」墨上的都不同。它以大雲龍在天俯視,狀似關懷引領;小蛟龍則半身出海仰望呼應。(圖十一)有種說法這比喻「帶子上朝」,源自民間所傳唐代中興名臣郭子儀的故事。據說郭子儀任宰相後,常帶幼子上朝,好教他朝堂的規矩制度。有詩為證:「子儀半生作大將,一身文武侍盛唐。帶子上朝自幼教,福壽雙喜後世強。」所以「帶子上朝」有以大帶小,子孫相繼,永固江山之意。





圖十一    乾隆庚申年製御墨 + 依然研北此龍賓墨。左:一面上方雲龍戲珠,下潛龍出海;另面寫「御墨  乾隆庚申年製」;兩側「欽差內務府郎中臣蘇赫訥監製」、「徽婺玉映堂詹成圭揀選名煙墨」,長寬厚11.6×2.5×1.2公分,重54公克。右:瓦型,文武框內拐子龍紋,一面正上方框內寫「依朕研北此龍賓」,下鏤祥雲海水,五爪雙龍上下威猛相視;另面鏤亭台樓閣;兩側「大清乾隆年」、「臣彭元瑞敬製」。長寬厚 11.8×7.6×1.7公分,重178公克。

圖十一左錠製於乾隆庚申年(五年,1740)的御墨,側邊標註「欽差內務府郎中臣蘇赫訥監製」,御墨上罕見。蘇赫訥在乾隆元年就被派任杭州織造的肥缺,看來是新皇帝的班底。沒兩年調回北京任內務府郎中,到了乾隆十七年,已躋身內務府三大臣之一。他任欽差監製此墨事,前文〈怪胎臣字墨〉內已經探討,不再重複。不過當時沒談墨上的雙龍。乾隆三年底,年僅八歲的嫡長子永璉突然病死。由於原定他接大位,故乾隆極為難過,追贈他「端慧皇太子」。蘇赫訥隔年下江南監製此墨,選用「帶子上朝」的圖繪,可能藉此為乾隆祈福。皇子皇孫一定多,大清江山在其領導下永固無疆。

如此飛天大雲龍引領小蛟龍(半身)出海、「帶子上朝」的圖案設計至美,可說乾隆年在龍圖騰墨上的創新。但其實此設計有李廷珪與程君房的身影。回顧前述李廷珪墨樣,有幅大小雙龍作勢飛升者;而程君房「龍行雨施」墨上的龍只現半身,均有可能影響此新作。乾隆年間,徽州雕刻技藝已臻巔峰,造成這兩錠龍圖騰御墨的氣勢美感,遠非李、程二位的原始圖樣所能及。

右錠「依然研北此龍賓」墨,雖未明白寫上御墨兩字,但由於此墨名係乾隆帝詠墨詩句之一,故等同御墨。(註六)可惜其上沒寫製年,很難推論製作背景。署名的彭元瑞,如其老師紀曉嵐,是乾隆的文學侍從大臣。經他手的御墨很多,除了含此錠的〈御製詠墨詩墨〉一套九錠外,還有〈御製四庫文閣詩墨〉一套五錠、〈御筆題畫詩墨〉一套九錠、三希堂雙龍拱珠紋御墨等許多。

道光墨龍

乾隆之孫,道光皇帝生性儉樸,近乎小氣寒酸。他對墨沒啥偏好,留下的御墨不多。常見於記載的有「御用•雲漢為章•文煥齋摹古寶墨」,是仿祖上康熙、乾隆之作。該墨光素,除了文字沒任何圖繪紋飾,想來供他日用。但另有錠龍圖騰御墨卻值得一提。墨的格式像蘇赫訥所監製者,一面龍圖騰,另面寫製作年,但配上內附藻紋的粗文武框,以及側身正視的五爪金龍,色彩繽紛,皇家威嚴躍于墨上。(圖十二左)





圖十二   道光甲辰年御墨 + 萬壽無疆貢墨。左:御墨,雙面粗框上飾花紋,正面寫「御墨  道光甲辰年製」,鈐「文津閣藏」,背鏤五爪龍側身正視,下海水江牙紋。長寬厚 28.6×9.1×2.2公分,重 920公克。右:貢墨,面寫墨名,每字以雙螭拱之,背鐫正視五爪龍,側凹槽內題「總督漕運臣張大有恭  進」,頂寫「超貢煙」,長寬厚 12.6×3.1×1.3公分,重 78公克。

這條五爪金龍雖側身,但正視。好像定格在天空中警示監督,臣工不得偷懶,一改李廷珪墨樣上單純飛升的情境。與前面康熙、乾隆朝的龍圖騰御墨又不同。是不是錯怪了道光?他對墨仍有所為,並不小氣?

只是如此造型的龍,早見於康熙朝的漕運總督張大有的「萬壽無疆」貢墨之上。(圖十二右)除因墨面的寬窄,而導致龍身的曲度不同外,其餘體態神情完全相當。為道光還真不是英明皇帝之說再添一例。鴉片戰爭他舉止失措沒有主見,累死林則徐、鄧廷楨等一堆大臣,不算意外。

此墨製於道光甲辰(24,1844)年,前兩年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過一年又簽《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當年則簽《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一連串恥辱,絕不是製作此墨的動機。唯一稱得上好事的,當年甲辰正科殿試,錄取進士209人。風雨如晦中朝廷順利掄才,似乎值得製錠好看的御墨自娛一下。

小結

顯而易見,墨上的龍圖騰,在清代達到了盡善盡美。這固然得益於徽州雕刻技藝的精進,康熙、乾隆祖孫倆的刻意講究,恐怕才是主因。

封建時代的皇帝,位居九天固然爽,但高處不勝寒。面對虎視眈眈一旁的近支親貴,以及眾多不知包藏什麼心的臣屬,得想方設法,時時刻刻壓制住他們的心。警醒他們別動歪腦,天下是朕的。若不安份,一巴掌就打死你。所以自稱天子,以天無所不在,你一舉一動朕都看得到;又自命乃真龍化身,上天下海無所不能,你若犯罪,逃也逃不了!

清代以異族入主,身居少數,對自己的定位尤其小心,不像其明代前輩。他們連細微小節,乃至皇家墨上的龍都注意到。務必傳達出強而有力,威加四海的英明形象。康熙啟之,乾隆繼之,為大清在之後的諸多內亂與西風凌虐下,仍能撐上百年;也為墨之華之美,再添篇章。

附註

註一   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事志》

「南唐後主留心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三者天下之冠。……」

註二   宋 〈蘇東坡  孫莘老寄墨四首•之一〉

「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 … 」

註三   《易經•乾•彖傳》: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註四   《關於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第五頁,中華書局,1975年。

「江寧織造曹璽進物單 • 江寧織造理事官加四級臣曹璽恭進。 計呈:

轎一乘 鐵梨案一張 博古圍屏一架 滿堂紅燈二對 宣德翎毛一軸 呂紀九思圖一軸 王齊翰一高閒圖一軸 朱銳關山車馬圖一軸 趙修祿天閒圖一軸 董其昌字一軸 趙伯駒仙山逸趣圖一卷 李公麟周遊圖一卷 沈周山水一卷 歸去來圖一卷(御書房收) 黃庭堅字一卷(御書房收) 淳化閣帖二套 天寶鼎一座(自鳴鐘收) 漢垂環尊一座(自鳴鐘收) 漢茄袋瓶一座 秦鏡一面 琺瑯象鼻爐一座(自鳴鐘收) 琺瑯索耳爐座(自鳴鐘收) 琺瑯花觚一座(自鳴鐘收) 宋磁菱花瓶一座(自鳴鐘收) 窯變葫蘆瓶一座 哥窯花插一座 定窯水註一個(自鳴鐘收) 窯變水注一個(自鳴鐘收) 漢玉筆架一座(自鳴鐘收) 英石筆架一座(自鳴鐘收) 漢玉鎮紙一方(自鳴鐘收)紫檀鑲碧玉鎮紙一方 竹鎮紙一個 竹臂閣一個 竹筆筒一個(自鳴鐘收) 竹筆二枝 竹香盒一個 雕漆香盒一個 竹匙筯筋瓶二副 太極圖端硯一方 程君房墨四匣(自鳴鐘收)桑林里墨二匣(自鳴鐘收) 吳去塵墨二匣 龍蔥一座 竹箭桿十根 」

註五   《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後世遂以「大寶」或「鴻寶」指帝位。

註六   乾隆  〈御製詠墨詩〉 

「與茶奚必較新陳 用佐文房孰比倫 歷歷千言照古今 超超六法顯精神 喚卿呼子謂多事 玩日愒時斯枉珍 磨盡思王寸八斗 依然研北此寵賓」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