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隆 愛 墨(三):墨 史 流 芳?

黃台陽  2022/06/13

數千年的墨業發展,少有墨人具黃金身價。最早出現的,是五代南唐的李廷珪。元代陸友的《墨史》載:「至宣和年(宋徽宗年號),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其次藝術皇帝宋徽宗,所製蘇合香墨,幾十年後的金章宗搜購時,一兩墨竟索價黃金一斤。(註一)再來明代程君房,其〈藏墨歌〉內自詡「我墨百年可化黃金。」(圖一)如此豪語,獲書畫家董其昌以「百年之後,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後,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的背書。三人成眾,他們可組個「黃金墨名人堂」,笑傲墨林!





圖一 《程氏墨苑》刊「金不換」墨樣。程幼博藏墨歌:「我墨百年,可化黃金。易傳者灋,難傳者心。寶之藏之,為汝實深。世世相傳,振起簪纓。」

還有誰具潛力進這名人堂?蘇東坡好友、駙馬爺王詵(字晉卿)或許夠格。因為《東坡全集.‎記王晉卿墨》載「王晉卿造墨,用黃金丹砂,墨成,價與金等。」另外依南宋何薳的《春渚記聞》:「蘇浩然墨,世人有獲其寸許者,如斷金碎玉。」可算一位。而明代羅小華的墨「一螺值萬錢」,應該也擠得進來。此外就難講了!畢竟黃金人人愛,墨卻不見得。而在西風強力入侵,硬筆、鍵盤、滑鼠等科技產品快速取代毛筆後,墨的世界顛覆殘破,名人堂免不了蒙塵黯淡,眼看就到此為止,無望增添新血了!

沒料到進入二十一世紀,拍賣市場大好,古墨水漲船高,尤以乾隆御墨為甚,其勢狂壓黃金直逼鑽石。網路搜尋可見:北京嘉德2007年秋拍,乾隆《御製西湖十景》御墨成交價人民幣448萬元;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一套十錠的「龍香」乾隆御墨拍出人民幣822萬元天價;佳士得香港於2016年冬拍賣乾隆三希堂双龍拱珠御墨兩錠,港幣52.5萬元落槌。類似拍賣許多,力保乾隆皇帝不但進得了名人堂,甚至有望坐上第一把交椅。

只是原來那幾位想必反對。畢竟植基於印鈔如流水、通貨膨漲、國際競標、媒體炒作等所爆發的天價,反映出的應非乾隆御墨多好!而是競標人藉著財務操作,來貪戀皇家餘暉虛榮、貪想媒體吹捧報導、貪得社會羨慕眼光、貪圖日後增值獲利!這一切怎能跟他們憑真才實學製出好墨贏得佳評、讓識墨者不吝重金追求墨色、書畫為之增輝的成果相比?

說的有理。這些已在名人堂的,除了宋徽宗與王詵駙馬,都出身平民無權無勢。全靠盡心講求墨質、有所創新,才獲此殊榮。如李廷珪在和膠與配方、程君房在漆煙與《程氏墨苑》、羅小華的用料至精金相玉質,都實至名歸影響後世製墨。(註二)而宋徽宗的蘇合香墨,代表了在那老松樹因製墨而快速稀少的年代,麻油、石油、清油(菜仔油)、桐油、甚至豬油都被用來製墨的當下,所從事的大膽試驗,有其歷史意義。所製的品質雖不見描述,但芳香絕對可期。只可惜因成本太高,後世無以為繼。

所以若想為乾隆帝在墨史上爭得大位,終究得回歸根本,從自古以來就重視的品質,以及讓墨能投人所好,可賞可玩的樣式、造景、雕飾、題銘、鈐印等多方面,探討他的御墨到底有多好。是否超越古人時賢?有無創新發明?可曾留下典範?如何影響後世?以及更深一層的,製墨業有沒有因他而更好?

品質樣式

乾隆帝登基後沒幾年,先交代蘇州織造找人製作墨模,後召徽墨名家進京指導御書處墨作人員。(詳前〈乾隆與墨(一):從來所寶〉)顯示出認為大內所製,無論品質或樣式都不夠好。於是乾隆六年,徽州汪近聖墨肆(名鑒古齋)的高手進京傳授要訣。三年後乾隆驗收成果,滿意了才放他們回鄉。有錠署名「鑒古齋」於「大清乾隆年製」的「國寶」墨,圖面設計類似明代宣德年製的「龍香御墨」。(圖二)鑑於明代御墨極少流傳在外(按:明末方瑞生《墨海》所刊之宣德年龍香御墨,僅有示意文字而無雕飾圖繪,顯示他應沒見過實物。),此「國寶」墨,或係兩位教習在大內見過明代御墨後的共鳴之作。





圖二   汪近聖鑒古齋製國寶墨 + 明宣德年製龍香御墨。

乾隆以何標準驗收?應不外乎古人判定好墨的「堅而有光,黝而能潤,舐筆不膠,入紙不暈。」(按:晚明書畫家邢侗語)乃至方瑞生《墨海》中論及好墨的:「黝如漆,輕如雲,清如水,渾如嵐,香如婕妤之體,不玉蘊而馨,光如玄妻之髮,不膏沐而鑒。」(像漆一樣黑亮,如雲一般輕巧;磨出的墨汁,能表達出似清水、如山嵐的意境;發出如來自美人身體的香氣,難以隱藏;奪目的光彩,就像古美人玄妻的頭髮,不須清洗就光亮照人。)以乾隆帝之精明挑剔,兩位教習能過關,顯見汪近聖墨肆確實有本領。然而新御墨的品質,是否因此強到勝過其他徽墨名家?


看來沒有!已故藏墨大家尹潤生的《墨苑鑒藏錄》內說,試磨大小許多乾隆御墨後,以「青圭」墨:「質料堅瑩,短小精悍,為三十八年癸巳所製御用者,是為小錠翹楚。」(圖三)雖有評比,卻只在眾多御墨內進行,不涉他朝他人所作。顯然尹潤生察知:乾隆御墨的品質,並未超越業界水平,無可揄揚。另位藏墨大家周紹良的《清墨談叢》,雖刊出不少乾隆御墨(含再合墨)並加說明,也略過品質不談。兩位藏家都吝於給佳評,可知乾隆的愛墨,並沒有助長出新高等級的墨,也沒有激發業界致力於品質提昇。





圖三   青圭御墨。一面中脊隆起,額三星連珠,下三爪雙龍仰戲三星;另面平整,寫墨名,下鈐「御墨」;側「乾隆癸巳年製」。長寬厚 10.3×2.5×1公分,重34公克。

至於樣式,以乾隆的品味,各家墨肆都得俯首。但細究其樣式雖多,卻大致追隨明墨與康熙朝劉源墨的典範,偶而稍加變化。(註三)唯有他的《御銘仿古硯墨》八錠,採取不見於明代各墨譜的古硯造型,似乎為他首創。(其一如圖四左)然以劉源已製長方形仿宋硯式墨,且康熙朝汪次侯的《儒林共賞》九錠集錦墨中,也有錠「隨形荷葉硯式墨」。(圖四右)它約三分之二張名片大,正面上雕蓮、竹葉,背面雙荷葉部分重疊,枝葉紋理分明,小巧玲瓏討喜。硯式墨的首創與發揚榮耀,也與乾隆絕緣!





揭開墨的面紗 005.JPG 揭開墨的面紗 004.JPG

圖四 乾隆御銘倣趙宋陶硯墨 + 汪次侯製隨形荷葉硯式墨。左:後仿,面寫「圍不逾尺 文房小品 陶自趙宋 經幾百稔 壁池鐵銹 醉乎墨瀋 繭版蠅頭 宜臨玉枕  乾隆戊戌仲夏御銘」,鈐連珠「會心不遠」、「德充符」,徑 8.5公分,厚 1.6公分,重 126公克。右:兩邊框分寫「儒林共賞」、「汪次侯倣古」,長寬厚 7.6x4x0.8 公分,重 28 公克。

圖繪、造景、雕飾、題銘、鈐印

改進御墨的品質、樣式雖然有成,卻還不足以助乾隆登峯。所剩可供施力之處,在修飾加強御墨的外觀。也就是以巧思來加工墨的圖繪、造景、雕飾、題銘、鈐印等。藉此展露品味才華,為墨增添活力魅力親和力,塑造出「此墨只應天家有,人間那得幾回見」。則由此雄踞名人堂,任誰也得心服。他自命風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樣樣通,憑以有所創新並移植到御墨上,看來應該小事一樁吧!

之前的〈乾隆愛墨(一):從來所寶、(二):良墨佐國〉兩文中,已刊出多錠乾隆御墨。一般而言,乾隆御墨給人以下印象:

  • 喜自然造景,色彩繽紛;
  • 重邊框雕飾,細膩多姿;
  • 典故古、御詩多;
  • 鈐印美、用辭雅。 

〈乾隆愛墨(二):良墨佐國〉中介紹過的《松花玉石屛歌》御墨,除因著色不存,難以想像原有的亮麗外,餘均符合。好在借由下列之同類御墨「赤壁圖」、「五老遊河」、「曉艷寒香」,或可想像其美。(圖五)此三墨中的赤壁圖墨,發想自蘇東坡〈赤壁賦〉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縱一葦之所如 … 」;五老遊河墨,係仿程君房的「五老告河」,繪堯帝遊首山,遇五老「告帝河圖將來」;它與曉豔寒香墨,都展現邊框雕飾的彩姿。而各墨分鈐的「掬水月在手」、「取益在廣求」、「德充符」,前二出自古詩,後自《莊子》。藝壇皆知乾隆對所愛書畫一定鈐印,這些御墨上有他得意的閒章,當頗受其愛。





圖五  赤壁圖 + 五老遊河 + 曉豔寒香御墨。左錠:長寬厚 12.4×2.8×1.2公分,重 60公克。中錠:長寬厚 20.8x9x2.7 公分,重 508公克。右錠:長寬厚 12.5×2.8×1.2公分,重 60公克。

精心巧妙的加工,使乾隆御墨不僅凌駕明代御墨、甚至超越康熙朝所作,赫然將御墨推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之後也無帝能繼。因此說他是古來御墨的代言人,當不為過。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後世的藏墨、論墨者卻對此冷淡視之,非但不見有系統的記載、有意義的評價,甚至連禮貌性的讚美也無。何以至此?

缺乏創新

乾隆年間編的《百十二家墨錄》、道光年的《借軒墨存》、光緒年的《窳叟墨錄》三本書內,條列出許多清墨。除曹素功、汪近聖、汪節菴等名家墨品及文人訂製墨外,較稀奇的還有明代龍香御墨與康熙年的貢墨。而乾隆御墨,無論大內所製或民間代製,皆不見蹤影。原因應不外乎: 

一.  除皇家外極少流傳,沒見過,無從下筆。

二.  民間流傳太多,以致過於平凡,不屑下筆。 

三.  有所忌諱,怕惹火燒身,不敢下筆。

四.  對乾隆帝有意見,不願下筆。

五.  少可取之處,不值得下筆。 

前兩點就流傳多寡的推論,不可能成立。因為據知除了御書處外,汪近聖與其它墨肆如曹素功、胡開文等,都曾製作乾隆御墨。故流傳在外的絕不會少,但肯定價昂,故也不致太多。否則將充斥現今的拍賣市場,難創高價。第三點的不敢下筆,鑑於乾隆年間文字獄多,似有可能。然而考慮其後編於道光、光緒年的《借軒墨存》與《窳叟墨錄》,已然時過境遷無此顧慮,為何仍避而不談?至於第四點的有意見不願下筆,理論上雖不無可能, 但以乾隆的文治武功、締造盛世,正常人景仰都來不及。三本書的作者並未受乾隆迫害,怎會一致對他有意見?

所剩合理解釋:乾隆御墨乏善可陳,不值得下筆!





雙霸天墨 014.JPG 雙霸天墨 015.JPG

圖六 程君房落日放船好墨 + 龍九子墨樣。左:墨面寫杜甫詩「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背鏤對應圖。側「大明程君房製」。長寬厚 12.2×9.3×1.8公分,重 198公克。右「龍九子」墨樣錄自《程氏墨苑》。

確實如此。乾隆御墨的外觀,錦繡亮麗風采多姿,反映出乾隆的喜愛與品味,自然流露皇家風華。然而從愛墨藏墨的角度來看,縱有新奇,卻不外集錦堆砌。既難見深度,又無創新可言。譬如看似為其特色的在墨上題詩,明代程君房的墨上早有先例。(圖六左)所刊詩聖杜甫的《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其意境內涵遠勝千首御詩。又如御墨「五老遊河」上華麗的邊框雕飾,與程君房《程氏墨苑》內「龍九子」墨樣的邊框,可謂如出一輒,要謬讚也難。(圖六右)

再如御墨上的閒章鈐印,如「掬水月在手」、「取益在廣求」、「德充符」等許多,初看有別於一般常見的個人名號鈐印,予人新鮮感。只是究其所源,無疑模仿明代方于魯「九玄三極」墨上所鈐「筆研精良 人生一樂」、與「佳日樓」墨的「賢者而後樂此」。(圖七)而這兩錠墨的背面,分引名人汪伯玉(名道昆)、王世貞的讚語來幫方氏墨背書,也讓人不禁想起〈乾隆愛墨(一):從來所寶〉內的「御製詠墨詩」墨。





圖七  九玄三極 + 佳日樓墨。左:橢圓柱形,墨名下鈐「筆研精良 人生一樂」,背隸書「今之足以卑古者 惟陶氏 墨氏 蓋柴之陶 李之墨 即千古稱良 吾見罕矣 我 明陶氏之良 莫如宣德 其在于墨 則于魯足以當之  汪伯玉評」。長寬厚15.9×4.8×1.9 公分,重 206公克。右:墨名下鈐「賢者而後樂此」,背「方于魯墨贊  黝而澤 緻而黑 桐自嶧 熁厥液 光可晰 堅如璧 置之水 久弗蝕 是惟禹錫而妃 以帝鴻氏之石 曰仲將 稱廷珪 嫡爾方世世卿子墨  弇山人王世貞」;側「大明崇禎年製」。長寬厚 9.5×2.2×0.9公分,重 30 公克。

綜合以上所見,可知乾隆御墨美則美矣,但從品質開始,無論式樣、圖繪、造景、雕飾、題銘、鈐印,皆未超越前人,缺乏創新。即使費心將之整合到墨上有點建樹,但刻意的集錦堆砌也難逃大雜燴之譏。既無創新又像大雜燴,何來傲人之處?何來典範之作?又何從影響後世製墨?此所以寫於不同年代的《百十二家墨錄》、《借軒墨存》、《窳叟墨錄》,雖羅列名家徽墨,但對乾隆御墨終究難以下筆,只好不約而同避開吧!

為德不卒

其實以傳統的方式來評論乾隆御墨,並不公允。畢竟他身為國君,帝國內外有太多操心之處。當然不可能像李廷珪、程君房等大師般專注製墨。所以他在名人堂乃至墨史上的地位,應取決於他對整體製墨業的貢獻:是否曾塑造產業發展環境、推動產業蓬勃成長、降低成本提升品質、擴大產銷開發新市場等。在古代君王體制下,這些事非他莫屬,也才符合他作為天子的高度。而他,在這方面其實有好的開始。

乾隆六年(1741),召徽州汪近聖墨肆的兩位墨師進京教習之舉,該是唐代設置墨務官、宋代消失以來,製墨業在官方的首件大事。它代表皇帝重視製墨。因而憑著本事,墨師也有機會露臉朝廷。表現好的話,或許皇帝賞個一官半職,足可光宗耀祖閭里稱羨。相信當時徽州的街頭巷尾都欣喜談論,有點文化水平的墨師無不磨拳擦掌躍躍欲試,希望未來也能中選,同樣到皇帝面前揚名立萬。於是暗地裡各自鑽研新技術新配方新產品,夜夜各懷美夢。業界為之充滿希望與朝氣。

然而三年過後,汪近聖兩位墨師的成果雖通過乾隆帝驗收,卻不見任何賞賜的記載,更甭提為官了!尤其令製墨業界夢碎的是,之後終乾隆朝與其後繼,都不再召選墨師進宮。乾隆六年之舉,竟成絕響。對製墨界而言,就如石頭扔入水中,雖激起漣漪,卻很快石沉水平。此後徽州墨肆依然墨守陳規,照著老配方、老工法、老包裝、老行銷來經營。在人口暴漲的紅利下,業務依然蒸蒸日上。何須自找麻煩去搞研發、減成本、善品質、求創新?(按:乾隆朝人口,由六年之一億四千多萬,快速增至五十九年之三億一千多萬。詳網路《維基百科》。)千年始見的進階轉型良機,就此煙消雲散去不復返。

試想若每隔三、五年,朝廷就召選墨師進京教習,成為定制;或封優良者任墨務官,掌為朝廷徵選好墨、提振製墨產業之責。以徽商之機敏靈活,徽墨業受此激勵,極有可能自我提升走出新路,一脫傳統手工業的經營型態。日後即使面對西風入侵,恐怕也不會毫無招架之力,一敗塗地。乾隆為德不卒,既限縮他個人在墨史上的地位,且喪失引領業界轉型機會,怎不令人扼腕嘆惜!

當然,墨師奉召進京之行,對整體製墨業來講,還是帶來點小紅利。他們回到徽州之後,仍與大內製墨有所聯繫,不時承製御墨。這可從汪近聖墨肆所刊的《鑑古齋墨藪》看出。如御製四庫文閣詩墨、御製花卉圖詩墨、御製耕織圖詩墨、御製銘園圖墨等,皆為其所製。名利雙收不在話下。其他墨肆眼紅之餘也爭相投入。除了曹素功、胡開文等知名業者,小墨肆同樣入場分杯羹。有家名為「老墨堂」不見經傳者,就推出一套「御製西湖十景詩墨」。(圖八)大家都拜乾隆之舉沾光發點小財,能不心存感謝?





圖八   御製西湖十景詩墨。一套十錠,分別題詠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曲院風荷、花港觀魚、三潭映月、柳浪聞鶯、斷橋殘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正面御詩,背模繪對應西湖景。側題「老墨堂製」。

錯失立言

沒能為墨業的發展立功,退一步若能在立言方面有所作為,留下類似、甚至超越如《程氏墨苑》、《方氏墨譜》等書般的鉅作,亦能增進乾隆在墨史上的地位。以他喜歡出書,皇子時就編《樂善堂文鈔》,登基後更是欽定、御批、御簒、御製、御覽、御選等文集一堆,加上如御用璽印的《寶藪》、摹仿宋《宣和博古圖》的《西清古鑑》、與就宮內二百多方硯台,命大學士于敏中等纂修的《西清硯譜》等圖文並茂之作,故若繼此風,命大臣再編本《西清墨譜》,絕對合情合理。(按:西清指南書房,乾隆時在此编纂類書。)當然這有個前提:必須宮內藏墨、御墨多且精彩,所編才具震撼。

宮內有多少古墨?內務府沒完整統計。但從它幾筆資料可知,絕對驚人:

  • (三年)正月初四日,司庫劉山久、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黑墨五十斤、朱墨一斤六兩。傳旨:著交御書處毁墨用。欽此。」
  • 「太監毛團、高玉交古墨三百九十四錠,朱墨三錠。傳旨:著認看等次,有破墨選出毁用。欽此。」
  • 「三月十二日高玉交古墨九十五錠。」
  • 「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太監毛團、高玉交彩金墨大小二十六錠、白色墨大小二十六錠、黄色墨 …、綠色墨 …、青色墨 …、黑色墨 …、紅色墨 …,傳旨:著配有抽屉箱内。欽此。」(以上詳註四)

這些墨有多精彩?有筆關於第二條所言「古墨三百九十四錠」的資料:

「本年三月十六日司庫劉山人、催總白世秀將交出古墨内,選得方于魯墨二十五錠,程君房墨二十四錠,方于鲁破墨十二錠,程君房破墨二十九錠,仿方于魯墨三十一錠,仿程君房破墨五錠,古墨六十四錠,破墨六十九錠,御墨十三錠,新墨一百二十二錠(按:以上三百九十四錠),朱墨三錠,交太監毛團、高玉呈覽。奉旨:將此選出之墨,各歸入先交選准配合箱,盛裝方于魯等墨内;再新墨并仿方于魯、程君房墨,俱交御書處毁墨用;其破古墨内有甚破壞者,也選出與御書處入在先交出毁用之古墨内毁做。欽此。」(註四)

可見除了程君房、方于魯兩位大師之作外,還有許多古墨、破墨(可能含金、元代所製,註四)、御墨(疑明代品)、成套的彩墨等。這些清出的古墨,絕大多數淪為御書處毀造墨的原料。沒留下名字,遑論其樣式、題銘、圖繪、大小、敷彩。此舉雖不若編四庫全書時毀掉些古籍之重,卻抹去許多原已稀少的明代、乃至更早年代的墨訊。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乾隆帝,藏墨界的楚人項羽乎?!想像中的《西清墨譜》,當然空中樓閣。

北京四季分明,冬季偏寒乾燥,夏季炎熱潮濕。在沒空調設備的年代,墨錠若無適當包裝保護,日久易失膠斷裂。此所以有許多破墨之故。有此認知,乾隆對康熙以來的御墨,至為重視包裝。台北故宮所藏的乾隆「龍香御墨」,充分展現他在這方面的用心:


「此套〈龍香御墨〉原有八匣,現在僅存上面的四匣,存放在有提梁造型的雕龍漆匣內,… 仿書冊製成的匣內放置了造型各異的墨條,並附有楊大章畫四季花卉白素綾墊。匣外均裱香色地白花錦,玉別子可用以打開仿書殼,方便放入墨條貯存。匣上有「龍香乾隆乙未(40,1775年)重裝」題簽。這些書冊式匣存放在刻有填金題籤的仿書冊造型描金漆盒內,還附上目錄。」(圖九)





圖九   台北故宮藏乾隆年龍香御墨。(故宮博物院facebook,2018年2月7日。)

而多筆內務府檔案也顯示,乾隆親自過問墨的包裝存放:

  • (五年二月初九日)薩姆哈將十色墨計二百六十錠,配得糊錦綾裏紫檀木盤十件,裝在洋漆箱内,上刻天章寶露」簽,… 交太監毛團呈進訖。」
  • (三十四年)「將洋漆櫃内,康熙御製墨用兩千錠,雍正御製墨,乾隆御製墨… 各要兩千錠,共成六千錠,在花梨木箱内配屉盛裝。先呈樣。…欽此。」
  • (三十五年)「洋漆長方匣一件内,下屉配得合牌屉兩屉。一屉盛夔鳳紅墨一塊,… 奉旨:將下層屉内 … 墨,交懋勤殿毁造墨用,照红夔鳳墨配做綠墨一塊,… 中層屉内 … 配做紅墨一塊,其餘配准裝。欽此。」
  • (三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將舊有康熙御製墨用兩千錠,配得分晰樣款杉木隔斷屉兩屉,雍正御製墨…新補做…共兩千錠,… 配得杉木隔斷屉兩屉,乾隆御製墨…新補做墨…共兩千錠,…配得杉木隔斷屉兩屉,以上六屉,俱裝在舊花梨木箱内。」(以上詳註四)

這許多康雍乾各朝的御墨,應不致全為同名同類同式樣。然而究竟多少名稱種類式樣?或許以乾隆之天縱英明,不須編本《御墨譜》來登錄,也心裡有數。只是這一來不僅喪失為墨立言的機會,更為後世愛墨者製造困擾。由於他的御墨上少寫製作年,更乏製因。故每當有所謂的康雍乾御墨出現,愛墨人總煩惱:是否真為大內或外包所製?是否曾經乾隆御覽或欽定?是否墨出有因來歷分明?若有本《御墨譜》,拿捏上總踏實些。

既然費心包裝大內好墨,為它們安個好家,卻沒有連想到為它們在書上、在墨史上安家立命,這實在不像締造盛世、從來所寶墨的乾隆之所為或所欲為。然而它畢竟發生了。對愛墨人、乾隆、黃金墨名人堂、乃至千年墨史而言,都是莫大遺憾,無從挽救!

小結

乾隆以九五之尊、十全老人的恢宏格局,秉「從來所寳」的愛墨精神,日常且援良墨佐國,他對墨業可能的貢獻,除了傳統所看重的提升製墨品質、設計典雅樣式、題銘用詞雋永、雕飾華貴多姿、以及多造好墨編撰墨書、留意從墨遊的詩詞歌賦逸事之外,更期待他能播下種子,引領墨業改善發展環境、進而轉型、開創新局。對締造盛世的他而言,這些絕非難事。

然而雖拾古人所長、集錦堆砌出華貴外觀,乾隆御墨並未激起傳統愛墨人注目,遑論墨史流芳。《百十二家墨錄》、《借軒墨存》、《窳叟墨錄》等書對其不置一詞,乃是力證。孰料拜近代拍賣市場的興起,以及對皇家御品的莫名狂熱,乾隆御墨的聲勢狂飆。單憑墨上「御」字,輕鬆將其主子送入「黃金墨名人堂」,與李廷珪、程君房等大師一爭長短。而其他好墨縱然名家所製,卻只獲零星關注。看在傳統思維的愛墨藏墨人眼裡,該何以自處?何以為繼?

附註

註一    明.屠隆《考槃餘事.卷二.墨箋.朱萬初墨》:「宋徽宗嘗以蘇合油搜煙為墨,至金章宗購之,一兩墨價,黃金一斤。欲倣為之不能,此謂之『墨妖』可也。」

註二    明.邢侗《墨談》:「羅龍文墨 …… 金相玉質…… 一笏之費,價抵連城。」桑行之主編《說墨》,第 809 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二》:「羅墨 …… 亦用黃金、珍珠雜搗之,水浸數宿不能壞也。」

註三  《紫禁城》2010年2月刊《清代内务府藏康熙朝刘源墨》:「刘源十四笏套墨,其大小、形制、题款、装潢又各不相同,有长有方有连体,有作琴式有作圭形,更有仿宋砚,仿玉璜,玉璧者,十四笏墨品各有名称,计为“松风水月”“龙德”“国宝”“宋砚”“贝叶”“千秋鉴”“金刚塔”“太平有象”“有虞十二章”“夔龙尊”“唐琴”“玉佩”“苍璧”“滕王阁”。」


註四   蕭麗紅 〈试析乾隆朝毁造墨〉《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四期,總第150期,頁89-95。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