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墨  –  展 卷 猶 憐 古 墨 香

黃台陽  2022/07/10

香這個字,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它是個會意字。上半部呈現出穀類中黍或麥的形狀,四周幾個小點,表示顆粒成熟脱落;其下則像盛裝這些穀物的容器。(圖一)所以從字形來看,它意指收成黍或麥等穀類糧食。此時眼見顆粒飽滿、鼻聞新穀清香、口內不自覺泛津,湧現出享用時的香甜,心領神會「香」的含意。古人會意造字的確有一套。





圖一   甲骨文之香字。(錄自網路)

新穀帶來美好芳香!更可喜的是,古人不自限,持續發掘其他香料。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產的蘭、蕙、桂、艾、芷、香茅等,以及動物類的麝香,都分別在《詩經》、《禮記》、《山海經》等書中留下記述。日後隨著秦始皇滅六國,帝國版圖擴及兩廣,南方的龍腦香、丁香(雞舌香)、沉香、檀香、龍涎香等也次第進入中原。加上漢武帝通西域,絲路引進蘇合香、迷迭香、五木香、月支香等中亞、印度、波斯、阿拉伯的香料。真是「博山爐中沉香火」「沖天香陣透長安」!(註一)

為了好好享受芳香,古人又發展出香爐燻燒、佩帶香囊、熬製香膏、入酒、香湯(水)等用法,從而不受季節變化的限制,一年到頭都沐浴在芳香之中。於是祭祀天地焚香、朝廷儀典燃香、官吏文士佩香、淑女佳麗懷香、詩詞歌賦詠香、研磨入藥合香、安神養性聞香、求神拜佛燒香。錦繡大地處處香,香的文化不斷充實演進,沛然而莫之能禦。

而墨,作為宣揚香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縱使黑漆漆不起眼,當然也要敞開心胸納入香料,乘著香風瀟灑走一回。

皇太子香墨

現存記載,香墨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晉(317-420年)張敞的《東宮舊事》:「皇太子初拜,給香墨四丸。」該書是本私人筆記,收錄晉代時與太子相關的儀禮風俗。另載許多如:「皇太子初拜,有旄幢一。⋯ 有石山安車一,建九旗,青色四馬。」「皇太子大小會,庭設三廂樂,舞六佾。」「皇太子納妃,織成袞,帶白玉。⋯ 有金塗連盤鴨燈一。⋯ 四望車,羽葆前後部鼓吹各一部。」寫得十分詳細,可信度高。

依常理而言,冊封皇太子乃朝廷大事,可寫的不知多少!然而微不足道的「給香墨四丸」卻赫然在目,顯然香墨在當時頗有身價,沒多少人用得起。而皇帝用的呢?雖不見記載,但可想而知一定也是香墨、甚至更高級的香墨。所摻入的香料,比太子香墨內的更多更好。

是什麼香料造就此太子香墨?由於《東宮舊事》這本書非常專注,只談太子的事,不及其他,當然不會提香墨如何製成。好在晉代之前的曹魏王朝,有位製墨大宗師韋誕(字仲將)。他製的墨雖然至今無存,但製墨法卻奇蹟似地流傳下來,從而提供了有關香墨的寶貴資訊。

韋誕(179-253年)是曹操的孫子曹叡(魏明帝)的光祿大夫(高級顧問)。他師事張芝擅長書法,如老師般也有「草聖」之稱。曹叡找他為宮內建築題字,不料他竟然嫌所提供的文具不夠好,回奏必須用頂級的筆墨紙,才能寫出好的字。(「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話裡說他製的墨,堪比名滿天下的張芝所製的筆、和左伯所製的紙。如此自負甚至帶點狂妄,曹睿卻沒申斥,看來也默認贊同。他的墨究竟多好?古書上除了有句後人所說的「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以稱讚其墨色之外,別的沒講。但從其製墨配方可知:絕對是香墨。


宋太宗時的狀元蘇易簡(958—997年),最早以筆墨紙硯為主題,寫下專著《文房四譜》。書內刊出韋誕的製墨配方:「(松)煙一斤,以上好膠五兩, … 益以真珠一兩、麝香一兩, …」(註二)由此可知麝香的比重,佔全墨的4%強。漢代《神農本草經》說它「為諸香之冠」,能除穢氣、散邪風、殺蟲、通經絡等。真相就此大白,韋誕墨乃至其後太子香墨的香,全靠配方裡的麝香。此後麝香幾乎成了香墨的基本原料,墨名內含「麝香」兩字的,多有所見。(圖二)





圖二   麝香月墨。左:花瓣形,正面左右題「乾隆丁酉」、「五石頂烟」,中書「南唐韓熙載工書畫 製墨名麝香月 端崖學士試徽 用以命题 休寧汪滋畹仿古法恭造」,印「斗」、「山」;背鏤玉兔在月宫桂樹下搗藥。直徑 10.8公分,厚 1.5公分,重 166公克。右:面寫墨名,背鏤鹿躍於月下山林中。頂寫「 漆煙」,長寬厚9.9×2.4×1公分,重 40公克。

麝香(又稱麝臍)來自鹿科動物的麝(俗名香獐),早年多產於華北、西北、東北和西藏等地。雄麝腹部臍下的麝香腺,會分泌麝香來引誘雌麝。一頭麝年產香約十公克,價格直逼黃金。甲骨文裡已見麝字,故古人應早知麝香。猜想以它作原料的香墨,可能漢代甚至更早,就已問世。史載漢武帝非常著迷香氣,不僅上林苑中廣植芳草香木,還要求大臣上朝時衣服得先薰香、口裡要含雞舌香。他,是不是香墨的始催生者?

龍香劑 + 龍香御墨

古代製墨的原料中,除了用以展現墨色的松煙,就以將其黏合的膠最為重要。這可從前述韋誕製墨法中,膠的比重超過20%而知。當時的膠取自動物,係將皮、骨、角或筋等經過水解、萃取出所含膠原,再經乾燥所製成的蛋白質固形物。戰國時代記述手工業的《考工記》中,已有「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的記載,指出古人早知用各類膠。

然而本質為蛋白質的膠,在熱天或處理不當時,常帶臭味,使得所製的墨也隨之難聞。這對經常處於後宮佳麗芳香環伺中的帝王言,孰可忍!此所以推想迷上香味的漢武帝,會下令研製香墨。再者,以歷代帝王之多,即使不是他,也會有愛香者起意,求製出喜歡的香墨。墨史上就記載了富含藝術氣質的唐玄宗、宋徽宗兩位。

唐玄宗李隆基當上皇帝之前,一度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一帶)出任別駕(副首長)。當時潞州優質松樹成林,推動其首府上黨成為全國製墨重心。所產「潞墨」,名聲直逼另個重心易州的「易墨」。詩仙李白傳唱千古的《酬張司馬贈墨》內,就說:「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堪乃掇。 … 」大讚潞墨之好!李隆基在那,以他藝術家的天性,試製些墨自不在話下。

李隆基是武則天眾多的孫子之一,排班論序,原沒指望當上皇帝。這隨興所製的墨,早該被扔在角落裡無人記得。孰料接連來了三個政變,最先由大臣發動、逼武則天退位的,他沒趕上。但其後兩個他親身參與且策劃執行,從而讓他先登皇位、後掌大權。妙的是,手製的墨也在政變過程中,被設計出上天應許他的徵兆。使得這墨身價暴增,在他登基後常被拿出宣示大臣,並且命名為「龍香劑」。(註三)

墨名凸顯出它是香墨,但是否像太子香墨般以麝香製成?明代農學家王象晉,在其農學鉅著《群芳譜》裡有個答案:「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香粉,作御墨,曰龍香劑。」此處的芙蓉花,在當時係荷花的別稱。看來李隆基離家在外,手頭緊些,只好將就用便宜的荷花汁取代昂貴的麝香。卻也為香墨多添新一種原料。後世喜歡其墨名,經常引用,尤以明代御墨為甚。(圖三)然不知香料是否仍用荷花汁?





圖三   龍香御墨 + 龍香劑 + 古龍香劑。左:雙面四端敷金雲頭紋。正面額珠下,金首敷綠雙螭拱陽文隸書「龍香御墨」,背陽文「宣德年製  工部臣胡進言督造」,長寬厚 27.5x9x3公分,重 908公克。中:圭型,面寫墨名,下鈐「丙戌進士」,背「暎山製」,側「乾隆癸卯」,長寬厚 12.5×3.2×1.2 公分,重 64 公克。右:正背面西番蓮紋,分拱墨名、「嘉慶庚午顏用川製」,側「歙汪節菴造」,長寬厚9.3×2.3×1.1公分,重34公克。

蘇合香墨

相對於李隆基在未發跡前的用荷花汁入墨,宋徽宗趙佶可就像個暴發戶,採用昂貴芳香的蘇合香。他存的什麼心?示闊?任性?試驗新材料?還是真的在追求墨香?

蘇合香提煉自蘇合香樹的樹脂,原產於古波斯的蘇合國。最早出現於《後漢書》中,該是張騫通西域後,像芝麻般經由絲路輸入的。當時人沒見過,以它來自蘇合國,順口稱之蘇合香或蘇合油。由於近似楓香,魏晉之後常被做成香囊佩在身上。如白居易詩所示:「臙脂含笑臉,蘇合裹衣香。」(《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因廣爲三十韻以和之》)

北宋時,絲路受阻於西夏,故它主要靠海運進口。當時海上絲路通達阿拉伯半島,甚至東非。南宋官員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就提到廣州出發的船,遠航至麻離拔國(阿拉伯半島阿曼的佐法爾),運回蘇合香、其他香料及珍貴貨品。(註四)縱使一趟耗時兩三年,但利潤高,轉手就獲利百倍,投入的大有人在,足夠維持蘇合香的供應。

來貨足,所以當時除了製成香囊佩戴,還用來製藥酒、藥丸。如被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的作者)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人物」的沈括,其《夢溪筆談》中記載,宋真宗以蘇合香酒賜給大臣調補身體。(註五)此外朝廷「太醫局」,也在蘇合香中摻入冰片、麝香、安息香、沉香等珍貴藥材,製成蘇合香丸來普濟百姓。(註六)這麼多應用,趙佶即使昧於國事,也不至於傻到認為用它製墨是種擺闊罷!

至於任性和試驗新材料,有點可能。原因在北宋年間,北方各地的古松受到先前安祿山與相繼而來的藩鎮戰亂影響,日益稀少!傳統的易墨、潞墨、兗(東山)墨都有所匱乏。製墨亟需新的取煙原料。沈括在陝西延州(今延安一帶)任官時,取當地的「脂水」(他改稱石油)燒煙製墨;宋哲宗(徽宗前任)時的李孝美的《墨譜》,則列出民間分別以桐油、清油(菜仔油)、麻油、瀝青(可能是松脂)等取煙製墨;連蘇東坡也一度投入、研究何時掃取油煙最好。所以除了國政以外都有興趣的趙佶,當然有可能想試新材料。以他平日接觸最多的,不是石油、桐油、清油、麻油等,反而是進口的蘇合香油。於是何不任性試試?

其實藝術家的個性與思考,就是與眾不同。有如其瘦金體書法及花鳥畫獨樹一格,蘇合香墨同樣展現他的創意。該墨在研磨時想必就蘇合香四溢,五竅俱通靈感隨之泉湧;因之所作的字畫,一展卷就蘇合香撲鼻。如此不僅視覺美感,還多了嗅覺怡人。想到現代多媒體藝術中,加入嗅覺是個嚴肅議題,而千年前他就邁出一步,實在了不起!

製出的蘇合香墨長什麼樣子?集宋徽宗詩句而成的《宣和御製宮詞 · 卷三 · 其二十八》:「御製新規寶墨香,蟠龍紋裏字成行。臣鄰近密方宣賜,圓餅均盛小絳囊。」有所描述。它極香,圓餅型,以蟠龍紋為底,面有成行文字(可能墨名)。徽宗很得意,把它裝在大紅錦囊中,分送朝臣近侍。

那些年總共製出多少蘇合油墨?製作工法和原料配方為何?都沒留下記錄。主因該是隨後的「靖康之難」,徽宗連同後宮皇室百官三千多人被擄去東北,開封城內一掃而空。蘇合香墨又怎能倖免!當然就此失傳。後來金朝有位愛舞文弄墨的金章宗想蒐購此墨,僅存的竟然要價等重以上的黃金。(註七)皇上要的還不快雙手奉上,竟敢開天價敲詐,實在膽大。但可知此墨真好,值得為它冒犯皇帝。

大國香墨

香墨既出,其勢銳不可當。雖然最初可能應皇帝要求而製,但臣屬很快愛上,尤其書法家。前述韋誕如此,唐代歐陽通亦如此。有記載說他寫字非麝香墨不可。(註八)他是楷書大師歐陽詢之子。家學淵源,老爸有《九成宮醴泉銘》著稱於世,他也以《道因法師碑》不遑多讓。以致有「大小歐陽」之稱。而麝香墨,該是他倆成名的 一大助力。

只是麝香價格一直居高,所製香墨可想而知昂貴。廟堂中人用得起,民間呢?

隋代的一則記載非常寶貴。梅深師,隋代僧人、醫家。他的《梅師集驗方》載:「大量鼻血時,可以研磨濃濃的香墨汁,點入鼻內止血,有神效。」(「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可濃研香墨,點入鼻中,神效。」)從而指出香墨是個止住大量鼻血的偏方。要知道,若非民間容易買到香墨,梅和尚他不可能寫下此藥方。只可惜他沒給線索,此香墨是否依然獨靠麝香製成。難道隋代民間這般富足,麝香墨垂手可得?

線索其實前面披露過。李白《酬張司馬贈墨》詩內的「蘭麝凝珍墨 」,點明張司馬所送潞墨,乃是以「蘭麝」、亦即蘭草與麝香所製。至於蘭、麝是分別用?還是合用?以及若合用時兩者的比例?沒說。但以蘭在前麝在後,極可能蘭多麝少。李白既然鄭重寫詩銘謝,表明這墨一定香清質好有點身價。張司馬的背景闕如。但以司馬一職在唐朝不大不小,是位略高權卻輕的地方官。(按:如白居易曾被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柳宗元貶任柳州司馬。)所以此蘭麝香墨應非張司馬所特別訂製,而係市售潞墨中的上品,該比純麝香墨平價些。蘭麝合製的香墨有多香?與單用麝香製的有何差別?現今除了香水業的聞香師外,相信一般人分辨不出。古時候的空氣污染少,古人嗅覺肯定好多了。春秋時代的《左傳.宣公三年》內有句:「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可知當時人聞得出蘭香,且情有獨鍾尊之為「國香」。李白受贈的墨有墨名嗎?無從查考。若有,可能「國香」兩字。明代後期起,墨上常寫上「大國香」。程君房、方于魯、潘嘉客、汪元一、汪啟茂、胡開文等所製均有。(圖四)想來它們都散發蘭香。





圖四   大國香墨。左:扁橢圓柱形,面寫墨名,下鈐「汪元一製」,背鏤「松鶴延年」圖,長寬厚 10x2x0.9公分,重 28公克。右:圓柱形,面寫墨名,背「徽州休城汪啟茂製」,高14.8公分,徑 2.2公分,重64公克。

龍腦香墨

潞墨以蘭、麝為原料來添香,其實有地緣上的考慮。因為兩香料都自古既有,在歷年製墨重心的隃麋、易水、潞州等地來料充足,使得供應鏈短容易掌控,成本低不虞匱乏。反之南方循海路進口的龍腦香、丁香、沉香,與西域絲路進口的蘇合香、迷迭香、月支香等,遠道而來難以競爭,只能在貴族圈中露臉炫耀。中唐詩人元稹《白衣裳》內的:「空著沉香慢火熏」;李賀《啁少年》的:「龍腦入縷羅衫香」,就道出沉香、龍腦香彼時的奢靡應用,當然不會進製墨圈。

然而五代末年製墨重心南移徽州(時稱歙州),情況隨之反轉。北方的香料或因戰亂受阻,到貨斷續漲價,南方來的卻一帆風順價跌。同為中唐詩人的王建,在《送鄭權尚書南海(任嶺南節度使)》內寫下:「戍頭龍腦鋪,關口象牙堆。」道出廣州市面上海貨紛至的榮景。可想而知,南方香料在製墨業終於迎來出頭天。其中又以龍腦香為最。

龍腦香,又稱冰片,是龍腦香樹的樹脂,或其樹幹及樹葉切碎後,蒸餾昇華所得。該樹盛產於交趾以及南洋各國。廣州因地利,最早引進它。(按:據《史記‧貨殖列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瑁、果布之湊。」果布係馬來語“果布婆律”之簡稱,即龍腦香。)起初作為藥用,也是貴族才用得起的稀有物。但自唐代起,海運大開,與廣州並稱對外貿易大港的泉州、揚州,龍腦香也垂手可得。如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鑒真大師準備東渡日本時,就在揚州市面上採購龍腦香。(註九)徽州處在廣、泉、揚州之間,製墨要取得龍腦香,有其地利。


李孝美的《墨譜》內所刊,李廷珪、張遇兩位大師的墨樣,就充分闡明這點。(圖五)李廷(庭)珪墨樣,其背面的龍雕飾上有個「香」字,指出所製是香墨,但可惜沒講何種香料。但張遇的兩幅「供御香墨」墨樣,則清楚標示出分別採用麝(射)香和龍腦。龍腦香在此儼然與麝香分庭抗禮,擴大香墨的內涵。





圖五  李廷珪 + 張遇墨樣 。左:面題「歙州李庭珪造」,背鏤四爪飛升龍,其上小圈內寫「香」字。右:張遇造「供御香墨」兩款墨樣,背分題「龍腦張遇」、「射香張遇」。皆轉錄自北宋李孝美《墨譜》。

李廷珪的香墨,究竟用那些香料?細看《墨譜》,李廷珪家族所製還有「遠煙香墨」、「供御香墨」、「新安香墨」。另外有則「庭珪墨」的配方,內「白檀半兩」。(註十)如此看來,雖然李氏家族喜製香墨,但除了檀香,似乎難定其他香料。好在元代陸友的《墨史》內提供了寶貴資訊,說李廷珪墨「歷數百年研習,猶有龍腦氣」,隱喻用的就是龍腦香。(註十一)《墨史》一書寫於元文宗(1304—1332年)死後,因此可推估陸友距李廷珪製墨年代約三百五十年,書中同條內還說「(陸)友平生凡五見廷珪墨」,看來在數百年後聞到龍腦氣,是他親身經歷,第一手報導。


李廷珪墨樣在小圈裡寫個「香」字,表明所製乃是香墨的作法,後世也喜採用。如清雍正年間徽州名家吳天章所製的「極品」墨,以及乾隆年間大文士巴慰祖取明代方瑞生、邵格之、羅小華、程君房四人殘墨,所製的「再和墨」上,都見「香」字。雖同樣沒寫所用的香料,但猜想一定少不了龍腦香。





圖六  極品墨 + 再和墨。左:正面多框正方底紋,內敷彩梅花,上葫蘆形凸開光內寫「香」字,中寫墨名,下圓凸開光內鈐「吳天章製」,背不規則回紋底,浮雕上下雙螭,側凹槽內寫「雍正癸丑年造」,頂「五石漆煙」,長寬厚 12.4×2.8×1.3公分,重 62公克。右:水滴型,雙面流水紋底。一面寫墨名,下「蟫藻閣鑒藏」,另面上端圈內寫「香」,下「方瑞生 邵格之 羅小華 程君房」四名併列。長寬厚 16.4×6.5×1.9公分,重 170公克。

菊香膏墨

四季名花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其中蘭、荷都已入墨飄香如前述,菊又何能免?清代製墨對菊香頗為熱中,依目前所見,吳天章墨肆於康熙己酉(8,1669)年首開其先,製出以「菊香膏」為名的墨;其後愛墨文士汪心農(名穀)於乾隆辛亥(56,1791)年跟進,由汪節菴墨肆幫他造同名墨;其後如胡子卿、監瑩齋等墨肆也都投入。(圖七)此外據知還有袁枚、汪稟(穀弟)、朱小顛、陸稚伯、乃至光緒年間的俞樾等人的墨上,均出現此名。(註十二)可知菊香在清代文士心中,頗具魅力。





菊香膏墨 012.JPG 菊香膏墨 013.JPG 菊香膏墨 006.JPG 菊香膏墨 007.JPG 菊香膏墨 009.JPG

圖七 吳天章製菊香膏 + 汪心農製菊香膏 + 夢樓遺製菊香膏 + 監瑩齋法製菊香膏。

古文中菊的身價不輸於蘭。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 · 九歌 · 禮魂》就有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按:比喻兩事物各有其獨特,無法比高低。)歷代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蘇東坡的「菊殘猶有傲霜枝」,都賦予菊許多聯想與感觸。而黃巢的「冲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更突顯菊花芬芳。既然冲天,何愁不能助墨飄香?

菊香最早何時入墨?猜想與蘭香同個年代,唐代。但相信在濃郁麝香、龍腦香的籠罩下,兩者很快淪為配角,極少見於記載。前開菊香膏墨中汪心農所製,故宮博物院有藏。據光緒年徐康的《窳叟墨錄》:「汪心農榖,得明季阿膠一大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製墨。最上乘者曰「白鳳膏」,重三錢,背「心農氏製」。其次曰:「菊香膏」,大字,背「乾隆辛亥心農製」,字稍小。」說明菊香膏之所來,是因所用的膠有菊香而得。已故藏墨家周紹良的《蓄墨小言》裡,引述藏墨大家張絅伯的看法不認同此說。但積重難返,無妨視它為趣談。

眾香加持

香文化的發展,促使新的香料不斷被發掘出來。已知者成百上千!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內有條「薰衣香方」,所用香料有零陵香、丁香、青木香、楓香、郁金香、蘇合香、甘松香、沉水香、藿香、白檀香、安息香、麝香、雞骨煎香等十八味之多。可見古人喜歡調配多種香料以求特效。而可供藥用的香墨,在演進過程中也不免受影響納入多種香料,以豐富墨香。只可惜受傳統觀念影響,各家配方一向秘而不宣。偶而見諸文字,往往也非全貌。

北宋蘇易簡的《文房四譜》內有則「冀公墨法」:「松煙二兩,丁香、麝香、乾漆各少許,右以膠水溲作挺,火煙上薫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其色俱可愛。」冀公疑是五代時人。(一說南朝梁國人。)或姓冀,也可能河北(冀)易水人。他的墨法就用上丁香、麝香這兩味香料。李孝美的《墨譜˙敘藥》內則載:「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龍腦、麝香」都可入墨。元代詠桐油煙墨的詩裡多言及桐花,好似桐花也被用來提振墨香。(註十三)眾多奇香,鼓舞了帶「香」字名的墨不斷出現。


明代羅小華的「通天香墨」,美哉雙面落花流水紋,借自當時錦緞;程君房的「荔枝香」,帶葉荔枝造型,既勾起楊貴妃往事,又是唐代興起的詞牌名;方于魯的「香奩」,仿女人盛香妝具,形如現代口紅;清代乾隆御墨的「曉艷寒香」、「寶翰凝香」,華貴凝重;曹素功堯千氏的「金殿餘香」,據稱係其於嘉慶年間奉召進京所製,墨中加入多種名貴香料,杵打時香滿金殿,群臣驚嘆;汪近聖的「凝香」,極少見以翩翩蝴蝶為飾;汪節菴製,大鹽商黃鐵盦橅書墨上的「環雲蘊香」,當指磨用時墨汁如雲香氣四溢。(圖八)古墨香,香幾許,心有所寄古墨香。





大內製墨 007.JPG

圖八   通天香墨 + 荔枝香 + 香奩 + 曉艷寒香 + 寶翰凝香 + 金殿餘香 + 凝香 + 環雲蘊香墨。

展卷猶憐古墨香

康熙年間徽州歙縣的縣太爺靳治荊,因地利之便訂製了好些墨。其中一錠上說:「入熊膽、龍腦、麝臍、金箔。」(圖九)毫無疑問是錠用龍腦、麝香製成的香墨。製墨法則為「仲將(韋誕)古法酌以君房程氏舊傳。」靳縣太爺對此墨頗為自豪,說用上它將「洋溢日月垂芬芳。」然而看在現代人眼裡,仲將古法、麝香、龍腦等都已歷經千年,卻仍被製墨業奉為圭臬。如此食古守舊不從事研發,無怪乎西方科技風一來,整個行業就如摧枯拉朽般瓦解。再好再美的香墨,現實生活中也無立錐之地,只能送進博物館。偶爾展出讓人驚嘆兩聲,之後仍然鎖進無邊黑暗。





圖九   靳治荊墨。覆瓦型,正面寫「康熙歲在屠維大荒落 購得仲將古法 酌以君房程氏舊傳 用紫草鐙莖 獨炷燃點 每桐子油五石 參漆十二 得煙百兩 入熊膽 龍腦 麝臍 金箔如數於凝清書屋秘製法 取吉和煉 鐵臼中搗三萬杵始成」,背面寫「烟煴一線生微芒 日月積累沐紫霜 筑之范之鏗珪璋 触石而出流耿光 洋溢藝苑垂芬芳 雁堂銘」,鈐「黃山長」,「靳氏熊封」。長寬厚18.6×8.5×1.9 公分,重484公克。

乾隆年間滿洲旗人伊嵩阿,因懷念好友寫下詩句:「展卷猶憐古墨香,思君顏色轉蒼茫。(註十四)沒想到蒼茫轉得太快太過頭,不多時就病入膏肓,即使夫人割股助療,以求感動上蒼,依然英年早逝。年輕旗人能作此佳句,才華自不容小覷。只是他若晚生兩百年,活在這棄筆墨紙硯而就科技屏幕的時代,既乏墨香又無卷可展,還有靈感作出好詩否?

附註

註一    唐  李白  《楊叛兒》:「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唐  黃巢  《不第後賦菊》:「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註二    宋  蘇易簡  《文房四譜.卷五》:「韋仲將墨法曰(即韋誕也):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煙乾搗,以細絹簁於缸中,簁去草芥。此物至輕,不宜露簁,慮飛散也。煙一斤,以上好膠五兩,浸梣皮汁中。梣皮即江南石檀木皮也,其皮入水綠色,又解膠,并益墨色。可下去黃雞子白五枚,益以真珠一兩、麝香半兩。皆別治細簁。都合調下鐵臼中,寧剛不宜澤。搗三萬杵,杵多益善。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臭敗,寒則難乾。每錠重不過二兩。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註三    清   儲大文  《山西通志.開寶遺事》 :「景龍初,明皇為潞州別駕。一日,據案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拜呼「萬歲」,曰:「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龍賓也。」帝命掌記珍藏。即登位,猶取示詞臣,名龍香劑。」

黃台陽  《墨的故事.輯一.墨客列傳.第七章.唐玄宗與龍香劑墨》,pp 131 -152,時報出版,台北,2016。

註四    南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卷三.外國門下》: 「有麻離拔國。廣州自中冬以後,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產乳香、龍涎、眞珠、琉璃、犀角、象牙、珊瑚、木香、沒藥、血竭、阿魏、蘇合油、沒石子、薔薇水等貨,皆大食諸國至此博易。」

註五   北宋   沈括   《夢溪筆談.卷九.人事一》: 「王文正太尉氣贏多病。真宗面賜藥酒一注缾,令空腹飲之,可能和氣血,辟外邪。文正飲之,大覺安健,因對稱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因各出數榼賜近臣。自此臣庶之家皆倣為之,蘇合香丸盛行於時,此方本出《廣濟方》,謂之「白術丸」,後人亦編入《千金》《外臺》,治疾有殊效。余於《良方》敘之甚詳。然昔人未知用之。錢文僖公集《篋中方》,「蘇合香丸」註云:「此藥本出禁中,祥符中嘗賜近臣。」即謂此也。」

註六   北宋   太醫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蘇合香丸》:「配方用量: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30克  麝香研60克  冰片研30克  安息香研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60克  青木香60克  白檀香60克  沉香60克  丁香60克  訶子60克  香附炒 去毛60克  乳香另研30克  蓽茇60克  犀角60克  硃砂研水飛6克  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

註七   明  屠隆 《考槃餘事.卷二.墨箋.朱萬初墨》:「宋徽宗嘗以蘇合油搜煙為墨,至金章宗購之,一兩墨價,黃金一斤,欲倣為之不能,此謂之『墨妖』可也。」

註八   唐   張主鷟《朝野僉載.卷三》:「歐陽通,詢之子,善書,瘦怯於父。 常自矜能書,必以象牙、犀角爲筆管,狸毛爲心,覆以秋兔毫。松煙爲墨,末以麝香,紙必堅薄白滑者,乃書之。」

註九   《唐大和尚東征傳》, 日本作者真人元開(淡海三船)於779年撰寫。

註十    宋  李孝美  《墨譜》:「庭珪墨   牛角胎三兩,洗淨,細剉,以水一斗浸七日;皂角三挺,煮一日,澄,取清汁三斤,入栀子仁、黄蘗、秦皮、蘇木各一兩,白檀半兩、酸榴皮一枚,再浸三日,入鍋煮三五沸,取汁一斤,入魚膠二兩半,浸一宿,重湯熬熟,入碌礬末半錢,同濾過,和煤一斤。」

註十一    元  陸友  《墨史.卷上.廷珪》:「廷珪,超之子,世為南唐墨官。蔡君謨云廷珪墨為天下第一品, … 雖歷數百年研磨,尚有龍腦氣,此其驗也。 … 友平生凡五見廷珪墨:其一見之於京師楊好謙家,面作柳枝瘦龍,上印一小「香」字,幕曰「歙州李廷珪墨」,黃羅囊襲之表以牙簽曰「仁宗皇帝寶字墨」; … 」

註十二    《尹潤生墨苑鑒藏錄》 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08年。

  黃台陽 ::〈文人愛墨(三):菊香膏 https://wordpress.com/post/inkstickman.com/1360

註十三    元•泰不華《桐花煙為吳國良賦》:「吳郎骨相非食肉,朝食桐花洞庭曲。洞庭三月桐始花,千枝萬朵搖江綠。吳郎采采盈頃筐,寶之不啻瓊膏粟。真珠龍腦吹香霧,夜夜山房搗玄玉。墨成誰共進蓬萊,天顏一笑金門開。河伯香飛噴木葉,太守噓氣成樓台。龍賓十二吾何有,不意龍文入吾手。芙蓉粉暖玻璃匣,雲藍色映彤墀柳。玉堂退食春晝長,桃花紙透冰油光。筠管時時濡秀石,銀鉤歷歷凝玄霜。君不聞易水仙人號奇絕,落紙二年光不滅。又不聞□□□□烏玉玦,坡老當年書柿葉。惜哉唐李不復見,吳郎善保千金訣。烏乎,吳郎善保千金訣。」

註十四    清•伊嵩阿〈對凱頭陀舊畫有感〉:「展卷猶憐古墨香,思君顏色轉蒼茫。空餘指下青山老,不見樽前白髮狂。幾度雲煙傷過眼,六年風雨想連床。頭陀撩腳歸何處,定向虛無覓故鄉。」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