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墨(二):事物化

黃台陽

唐玄宗、薛稷、韓愈、文嵩等人的將墨人格化,大致反映出當時易、潞、絳這三州產的墨很好。文人藝術家用起來得心應手,文思美感隨之泉湧而出有若神助。而這個神助,在當時仍流行從魏晉南北朝興起的志怪小說,許多器物都通靈的情況下,給了他們靈感:墨、筆、紙、硯,這些文房必須品,何嘗不能有靈性,從而人格化?

譬如當時的《古鏡記》,敘述隋煬帝時候,有人得到一面內涵正氣的古鏡,能發出破邪斬妖魔的白光,遇到樹怪以及狐狸精等,都主動發光照射一擊斃命,威力無窮超過現代雷射。後來古鏡功德圓滿,在匣中自行消失。鏡子如此通靈,墨應該也不弱。除了幻化出個小道士,還能如何?

晚唐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的段成式,其《酉陽雜俎》寫下許多詭異不經的仙佛人鬼及山川異物。書內提到唐代初年以《滕王閣序》垂名千古的絳州才子王勃,說他童年夢到有人在他衣袖裡裝滿了墨丸。(「少夢人遺以丸墨盈袖。」)於是六歲便能作詩,十六歲科舉及第,成為朝廷最年輕的命官。看來通靈的墨有用,能幫人作出好文章,考上科舉當官。

唐玄宗等人既然起了頭,依後代文人凡事尚古,踵事前賢的習慣來看,想必還會封給墨更多的官職、姓名、籍貫等。讓墨的人格化更加亮麗更現精采。然而奇怪的是,唐朝覆滅後,墨的人格化也隨之淡出。即使後繼的宋明清三朝製墨更發達,文人嗜墨愛墨者比比皆是。但除了明代《程氏墨苑》中出現〈桐鄉侯傳〉、〈翟道侯世家〉、〈輯漆園丈人事略〉三篇將油煙墨、漆煙墨人格化的作品外,別處罕見類似文章。且程君房也不是很捧場,並沒有在書內畫出相對應的墨樣。什麼原因,讓人格化不再流行?

原來在宋代興起的一股新思潮,激烈改變了文人的想法作法。這所謂的新儒學 — 理學,又稱道學,不談怪力亂神,卻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以前朝帶點荒謬的將墨人格化靈異化,從此為之低調。新起的格物致知讓文人在面對墨時,從歷史、產地、原料、製作、工法、外觀、應用等多方面來檢視它。如此一來,將墨事物化的風潮為之興起,新的別名紛至沓來。妙在唐玄宗雖是較早的人,卻沒在這股新潮中缺席。像未卜先知,他走在時代之先。

龍香劑

唐玄宗的墨上有小道士的神話固然不可信,但記載中他最後命名墨為龍香劑一則可不假。皇帝開的金口,以後沒人敢稱別的東西這個名字。這是歷史故事所賦予墨的別名。

唐玄宗的龍香劑長什麼樣子,書上沒講。留給後人很大想像空間。北宋墨師張遇的名聲直追老前輩李廷珪,他的名作之一就叫龍香劑。只是這錠墨來得蹊蹺,出自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而這已是張遇之後約四百年的事了!鑒於相去張遇不遠的北宋《墨經》、蘇東坡的筆記、何薳的《春渚紀聞》三本書都提到張遇及其墨,卻反而沒類似記載。怪不怪?

 

圖一 「龍香御墨」+汪仲嘉製「龍香」墨。

不過元代確實有以龍香為名的墨、或以它來泛稱進貢的墨。元文宗(1330年前後在位)的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以及元末明初的學者袁華,都有詩談製墨家朱萬初進貢龍香墨的事。(註一)袁華詩內的「龍香上貢奎章裏」,更把龍香之名與皇家扣得緊緊的。以致於進入明代後,龍香儼然成為皇家御墨的專用名詞。(圖一左)導致民間製墨大多自我設限避開。這從刊有五百多幅墨樣的《程氏墨苑》與三百多幅的《方氏墨譜》中,竟然沒有以龍香為名的,可見一斑。


到了晚明,皇家少製龍香御墨了。於是民間開始有膽以它為名。汪仲嘉製於萬曆甲子(1604)年的「龍香」墨該是先驅,故被方瑞生收錄在他《墨海》書中。(圖一右)此外時人編撰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內有句「墨曰陳玄,又曰龍劑。」除了轉述韓愈的墨是絳人陳玄之說,也將墨與龍(香)劑劃上等號。這一來更加普及龍香劑之名,也使得清代以後,皇家御墨與其脫勾。反倒是民間愛用它來自命不凡。(圖二)

墨樣一 009.JPG 龍香御墨留素齋 003.JPG    續揭開面紗 008.JPG 續揭開面紗 009.JPG

圖二 留素齋製「龍香御墨」+顏用川製「古龍香劑」+曹素功製「八寶龍香劑」。

隃麋

唐玄宗命名龍香劑,是公元七一三年前後的事,距今超過一千三百年,夠古早了吧!但可知墨的另個別名「 隃麋」,出現得更早。寫於東漢獻帝建安二(198)年的《漢官儀》書中說,當時有些官員「月賜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就這樣,隃麋兩字與墨掛上鉤,比龍香劑早了五百多年。

隃麋是古地名,今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一帶。西漢最早在此設縣,依這邊古有隃麋澤來命名。它的「 麋」字,指出當年水草茂盛,麋鹿成群。加上地處秦嶺山脈邊緣,松林綿密不在話下。製松煙墨必須的原料非常充足。而地理上它離首都長安不遠,僅二百公里出頭,地緣因素有助它成為長安用墨的主要供應地。只是當時發給官員的墨上有沒有「 隃麋」字樣,沒人知道。

西元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後,隃麋被併入隔壁縣。很可能因隃麋澤已淤塞消失,麋鹿也無復蹤影,該縣名不再有意義。所以它僅存約四百年,之後再沒恢復過。四百年不算短,但以中國歷史漫長,近兩千個縣言,少了它也沒人注意。又以它的製墨業隨著松林的砍伐快速沒落,新的京師用墨供應地如廬山、易州(上谷)、潞州(上黨)、絳州、東山(山東徂徠一帶)隨著朝代更迭相繼浮出,隃麋注定了被人遺忘。

    

圖二 方密菴製「古隃麋」墨+胡子卿製「古隃麋」墨。

因此若非北宋狀元蘇易簡(958 – 997年),找出《漢官儀》所述並寫入他的《文房四譜》內,隃麋與墨的不解情緣還真少人知。這位狀元學問淵博,發掘出塵封幾達千年的往事,讓隃麋敗部復活,從而奠定其在製墨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也成為文人詩詞文章中,寫到墨時上好的代名詞。如明代大學士于慎行在其〈程幼博寄墨數螺道中為稅使所榷戲作志感〉詩內,為了程君房寄墨給他,卻在路上受到太監管的稅關刁難要抽稅的事,寫下「為語中人休錯誤,隃麋原不化黃金。」(註二)請太監(另稱中人)別搞錯,墨(隃麋)不是黃金,別抽稅!

隃麋出現在詩文內以代表墨,宋代就有。但刻寫在墨上,卻非常晚。明代程君房,方于魯乃至方瑞生書內的墨樣都不見此名。乾隆年間的方密菴很可能首開記錄。他在乾隆壬子(1795)年為破研山房所製的墨上,就標註了古隃麋。此後多家墨肆跟進。(圖二)隃麋之名藉墨,終能多方傳世。

金不換+惜如金+金壺汁

大學士于慎行贈詩,本來好事一樁。但詩中的「隃麋原不化黃金」,猜想程君房看到時有些不爽。因為《程氏墨苑》內收錄的《程幼博藏墨歌》,開宗明義就說「我墨百年可化黃金」。這歌是為他與兒子程士芳合製的「金不換」墨所寫。(圖三左)墨名與歌相扣,自誇他的墨比黃金還貴重。

 

圖三 《程氏墨苑》刊「金不換」墨樣+程聖文法製「金不換」墨。

這口氣真大,不該出自讀孔孟聖賢書的人。但可知,「金不換」這個墨名非他首創。因一千多年前的書聖王羲之,據說已用此來稱呼墨。他只不過套用而已。何況他並沒亂說,至今他的真品已遠遠超過等重的黃金。

根據浙江湖州的傳說,王羲之在當地鄉下茶店避雨喝茶時,聽到店主老翁嘆生意不好,又看到牆上「茶」字的最後一點已剝落,就以茶碗磨墨順手補筆,隨即叫在他處忙的老翁換茶。老翁見茶碗內烏黑,不解問是什麼?王羲之笑笑說,這是「金不換」啊!你看,我用它把你牆上茶字的缺筆都補上了。老翁不識書聖,當下不以為意。日後消息傳開,人們蜂擁來店喝茶看王羲之的補筆。茶店的生意好轉,湖州墨也就此別稱金不換。


可想而知,這是墨肆行銷所編出來的故事,但效果很好。以至各家墨肆紛紛跟進,推出名為金不換的墨。晚清徽州程聖文製的金不換墨鑲上美麗邊框,具比擬黃金的氣派。(圖三右)而其它帶金字,意義相近的詞,像是惜如金,也趁勢推出,幫墨另添別名。(圖四左)這個詞除了惜墨如金之意,還有惜時如金,惜字如金,惜口如金等鼓勵修身作用,常出現在學子用墨上。

 

圖四 詹元石齋製「惜如金」墨+胡開文製「金壺汁」墨。

倒是墨的另個代名金壺汁(也稱金壺仙液),雖有個金字,卻非沾金不換的光而起。它出自《拾遺記》,是東晉王嘉搜集上古庖羲氏、神農氏以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所成。裡面有故事說周靈王(?-前545年)時,浮提國來了兩位有神通、書法好的人,隨身金壺內貯漆黑發亮的墨汁。洒在地上或石面上,便成蝌蚪、篆、隸書的文字。浮提國在那沒人搞得清楚,但金壺汁卻順理成章變成墨的另個化名。

金壺汁故事比唐玄宗的小道士之說更早。猜想玄宗或許看過它,從而激發靈感。方于魯喜歡它,因此在其書中繪出「浮提金壺」的墨樣。後世製墨多以此為題,胡開文墨肆當然不缺席。所製的墨平舖直敘,連個象徵性的金壺都不畫,看來也是主打賣給學子用的。(圖四右)

烏玉玦+玄玉

好墨如程君房所製,毫無疑問比得上黃金,但也得看者識貨才行。畢竟黑漆漆的模樣,很難直接連想到黃金。那麼好墨有什麼特徵,讓人容易產生連想?

李廷珪的墨被譽為「堅如玉,紋如犀。」蘇東坡說墨「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程君房的墨,被當時與董其昌齊名,有「北邢南董」之稱的邢侗認為「堅而有光,黝而能澤。」大家都這麼說,顯然好墨既堅硬又有光澤。得像童子的眼睛般晶瑩,似乎滴得出水才好!

這就讓人很難不連想到玉。何況在古人心目中,金、玉本是一路。如金玉滿堂、金玉良言、金科玉律、金玉其外等太多耳熟能詳的成語,金玉兩字都綁在一起。既然前面說墨之貴重似金,那豈能不像玉?

最早提出玉連想的,乃是製墨第一高手,最了解墨的李廷珪。康熙令編的《全唐詩》內,有據說是他口述的《李廷珪藏墨訣》,其第一句「贈爾烏玉玦」,講的就是墨。而他的看法也得到蘇東坡的認同,在《孫莘老寄墨》詩中寫下「近者唐夫子,遠致烏玉玦。」(註三)到了明代,這個說法更普遍。不僅程君房,方于魯的書中有烏玉玦的墨樣,連有醫聖及本草藥王之稱的李時珍,也在其《本草綱目》內寫出墨又稱烏玉玦。晚清汪春山墨肆有款墨以此為名,簡單樸素諒係市售品。(圖五左)

 

圖五 汪春山製「烏玉玦」墨+葉公詔製「玄玉」墨。

黑色的玉,除了可稱烏玉,古代另名玄玉 。西漢時的《禮記·月令》中就寫下「衣黑衣,服玄玉。」而元末明初《墨法集要》作者沈繼孫的好友,命喪朱元璋之手的大詩人高啟,也有詩句「玄玉初成敢輕用,萬里豹囊曾入貢。」(註四)康熙年間葉公詔製的「玄玉」墨極其精巧 。它直徑 9.5公分,粗框 1.8 公分。因此框佔掉墨直徑 3.6 公分,致內圓直徑剩 5.9 公分。這使得框總寬與內圓直徑之比,以及內圓直徑與墨直徑之比,分別為0.61和0.62,都相當於完美的黃金分割比例 0.618,神不神奇?它外表光潤,吐露清香。加上製作精美古意盎然,真讓人顧盼流連愛不釋手!(圖五右)

懶畫眉+螺黛

墨色漆黑,男士興來揮毫。但對愛美的女士言,用來畫眉毛可能更貼心。蘇易簡的《文房四譜》中記錄了「(五代)後周宣帝令外婦人以墨畫眉。」而前面提過的張遇,也有後人以其墨畫眉的記錄。說「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宮中,以張遇麝香小御團為畫眉墨。」當時已靖康之難(1127年)後多年,從北宋汴梁(開封)搜括到金朝中都(現北京)的張遇墨,想不到竟還有存貨。顯然若非宋徽宗喜愛張遇墨,存了許多,就是張遇墨的畫眉效果特別好,宮中珍惜使用,一錠墨用上許久。


但墨不是畫眉的唯一工具。早在戰國時代,時興用燒焦的柳枝來塗抹。隨後出現了一種叫「黛」的黑色礦物,也稱石黛,用時得像用墨般,先在專門的黛硯裏用水化開。(註五)石黛畫眉流行於漢代,漢墓中常見搭配的黛硯。隨後還有銅綠銹色的銅黛、深灰色的青雀頭黛,以及由波斯循絲路輸入的螺子黛,統稱畫眉黛。《程氏墨苑》內有幅「畫眉黛」墨樣,有未經修飾前的礦物形像。而胡開文接受委托所製作的「懶畫眉」墨,造型奇特,不曉得是否訂製來送給心上人的。(圖六)

 

圖六 《程氏墨苑》刊「畫眉黛」墨樣+胡開文製「懶畫眉」墨。

進口的螺子黛稀少珍貴。熱愛甄環傳電視劇的,可能記得其中一幕:華妃為了它對甄嬛破口大罵。螺子黛是種青黑色的塊狀礦物顏料,外形如墨。它主要產於波斯 (今伊朗),隋唐時代起經由絲路輸入。千里迢迢運來,當然稀少貴重。因此它的賞賜乃成為受寵與否的指標。無怪乎當華妃聽說除了她與皇后,甄環也得螺子黛的賞賜時,嫉妒得為之失態。

它之所以得名螺子黛,不外乎兩種可能。其一,它的波斯古名的發音近似螺子,唯因年代久遠很難確定;其二,當初進口的呈丸形螺狀。這就形似古早年代的墨了。那時製墨用膠的技術不夠成熟,墨做大了容易裂散,所以普遍做成丸形螺狀。考古發現西漢以前的墨都如此。這使得墨的計數單位很自然以螺為之。前面提到的于慎行詩說「程幼博寄墨數螺 …. 」,就是此故。


藉著畫眉這個應用,墨得到兩個帶有溫柔美麗氣息的別名。沖淡它一向具陽剛之氣,堅挺參與天下大事的感覺。胡開文製作的螺(子)黛墨(圖七左),棄螺形而採常見的扁長方形,當然是因製墨技藝已成熟以及使用方便的考慮。好在它刻意在墨上圖繪出大小螺來示意彌補,也算聊勝於無了!

  康熙乙亥年 012.JPG

圖七 胡開文製螺黛墨+黃海松心+石燭+五百斤油+萬杵膏+不可磨+開天容。

小結

墨的事物化別名真多!除以上所述:從歷史故事來的龍香劑、金不換、金壺汁;依古產地而生的古隃麋;看其外觀連想到的烏玉玦、玄玉;由其應用導入的畫眉黛、螺黛等,還有按其是松煙或油煙所製而得的松心、石燭、五百斤油;強調製作工法的萬杵膏;從用墨領悟出人生哲學的不可磨;以及蘇東坡詩中頌讚潘谷好墨的開天容。(圖七)它們從不同的面向,反應出墨的某些屬性。由此而觀,古代文人對墨的格物致知,還真有些所得。乾隆在其〈御製咏墨詩〉中說「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把墨的角色侷限在文房,卻忽略出了文房到閨房,墨依然有其角色。程君房身為製墨人則感受較深,信服墨玄之又玄,有他的道理。

附註

註一 元 虞集 《道園學古錄》卷2〈送朱萬初之廣東照磨〉

聖主多清暇,臨池愛日長。天章垂鳯彩,雲氣動龍香。進諌慚簮筆,爭書敢近床。承恩君最早,服玉向炎方。

袁華 《耕學齋詩集》卷6〈贈劉宗永〉

曹魏製墨推韋氏,後來獨數南唐李。李家父子藝絶倫,徙居歙嶺由易水。膠煮鹿角松花烟,劔脊小餅雙龍騫。堅能削木黒㸃漆,好事寳藏今尚傳。蒲潘郭葉宋諸子,姓名班班書墨史。近代西江朱萬初,龍香上貢奎章裏。

註二 明 《程氏墨苑 人文爵里》 于慎行 〈程幼博寄墨數螺道中為稅使所榷戲作志感〉

客卿聞已渡江涔,烏有何緣問藝林。楮國交遊成落寞,松侯封爵付銷沉。

思玄但檢張衡賦,守黑空遵老氏箴。為語中人休錯誤,隃麋原不化黄金。

註三 《全唐詩》〈李廷珪藏墨訣〉

贈爾烏玉玦,泉清研須潔。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

宋 蘇軾 〈孫莘老寄墨〉

我貧如饑鼠,長夜空咬嚙。瓦池研竈煤,葦管書柿葉。近者唐夫子,遠致烏玉玦。(按:唐林夫寄張遇墨半丸。)先生又繼之,圭璧爛箱篋。晴窗洗硯坐,蛇蚓稍蟠結。便有好事人,敲門求醉帖。 

註四 明 高啟 〈贈賣墨陶叟〉

龍井老人稱墨仙,有家近在荆溪邊。鐵臼秋鳴竹屋雨,瓦篝春掃桐窗烟。

玄玉初成敢輕用,萬里豹囊曾入貢。日長小殿試烏絲,光進驪珠欲浮動。

世間潘李今已無,黄金滿箧爭来沽。詞臣供寫上林賦,畫史用作瀛洲圖。

文物年來頗凋敝,喪亂誰言少知貴。便須從子乞双螺,醉草檄書磨楯鼻。

註五 

石黛主要出產於湖廣之交的五嶺山區。南北朝時有本收錄男女閨情之作的詩歌集《玉臺新詠》(按:有名的《孔雀東南飛》長篇詩就收錄其內),其序文中有句「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南都所產的石黛,最能顯出娥眉的顏色;北方貢的胭脂,如花半開在兩側面頰上。)南都即今位於五嶺山區之廣東省始興縣。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