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成真 — 可塑

黃台陽

一般來講,少有人對墨好感。黑漆漆,帶點怪味。使用時得準備硯台,沾水反覆研磨後,才得些許墨汁。磨得太濃太淡,墨色夠不夠黑,書畫家眼裡都得講究。一不小心,墨汁四濺,衣服髒了不說,用心好久的書畫毀於一旦!氣得想把它粉身碎骨,卻又莫奈它何!

所以墨汁的發明,實在一大福音。清同治四年(1865),湖南湘鄉舉人謝松岱在北京開設「一得閣」,大量產銷所研製的墨汁,被認為製墨業一大創舉。激發他的主因,據說先前到北京考進士,臨場磨墨不慎弄髒考卷,來不及重新謄寫,以致名落孫山。自責之餘,想到幼年唸私塾時,曾用過墨盒,內放吸飽了墨汁的絲棉。(註一)這樣不須先磨,即有墨汁可用。於是就此進一步研究,終於成名。

閣名「一得」,想來取古言「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自命愚者,謝松岱非常謙虛。但論起經營之道,事實證明他一點都不笨。因為即使主力產品是墨汁,一得閣依然不棄傳統的墨錠。有錠「麟吐玉書」墨,質地普通,該是用來主打學生群的。(圖一)它兩側分別標註「徽州胡開文製」和「北京一得閣製」,說明這墨係一得閣委託胡開文所製,就是例證。

圖一 一得閣製「麟吐玉書」墨。(後補)

怎麼會這樣?難道一得閣對墨汁、這讓自己在製墨業名垂千古的創舉,缺乏信心?竟然賣起它所要競爭的固態墨錠?

之所以也賣傳統式的墨錠,諒係在商言商。因為既然佈建出墨汁的行銷通路,何不多加利用?這符合現代某些行銷理論,認為在既存通路上鋪的貨愈多,成本增加有限,卻能招徠更多不同層面的顧客。如此多賺些錢,何樂而不為?

但另方面,此舉卻透露出一得閣雖自豪於墨汁,省時省力隨手可用,卻沒信心藉它勝出,必須與墨錠攜手共存。這基於他心中明白,墨錠易攜且不會潑灑污染;它的視覺效果與觸手感覺,讓人樂於把玩品評,旁徵博引說古論今;而其研磨時的氛圍營造構思聯想,以及可掌控濃淡墨色的優點,墨汁永遠無法企及。更重要的是,千百年來投注墨錠上的心血,讓它可雕可塑可繪可描,成為藝術創作的底材,堆塑出它可賞可玩的美感,講究的使用者因之愛不釋手。這是墨汁必得甘拜下風,望塵莫及的。

可塑的美感

回顧學生時代對墨的刻板印象:類似圖一扁長方形,上題勵志詞句,圖繪簡陋呆板或付諸闕如。如此缺乏深度,當然激發不出使用者興趣。更不會想到除了可用,它還有藝術上激賞之處。這類墨不具吸引力,培養不出鐵桿粉絲。然而歷經千百年發展出的墨,果真如此膚淺,如此乏味?

當然不是。就像女人皮包,有地攤貨幾百塊的,也有各國名牌要價上萬到幾十萬。墨亦如此,台灣知名的「林三益筆墨專家」的產品目錄裡,從百元到三萬五千元的墨都有。高下區別,除製程中選料、配方、工序、及錘鍊上有別,高價墨還講究造型紋理、光澤配色、圖繪雕塑、觸感音感等。而這些恰為墨錠獨享,墨汁所付諸闕如。如此塑造出的美感,正是墨錠為人所愛,為之遣性怡情、鑑賞收藏、甚至投身參與製作的主因。

美感,源於墨錠於產製過程中之可塑。歷代製墨,除了不斷精進墨質,對此早有認知。靈感可能來自膳食中的糕餅,以揉好的麵團經糕模、餅印,美化最後的成品,刺激食慾。而按比例混合好的煙炱和膠,經過揉麵般的翻擠搥打,得出的墨胚(或墨稞)恰似麵團,隨後掰取適量塞入雕有圖飾的墨模,用工具壓緊後,脫模取出晾乾、打磨,產出的墨錠當然可以像糕餅般美化甚至藝術化,提高買氣。

所以要造出美觀具藝術感的墨,關鍵在墨模。這得看墨肆是否願投注心力資本來規劃設計,以及能否將所設計的落實於墨模之內。畢竟墨面空間有限,若雕刻墨模的工藝不到位,導致最後脫模而出的墨錠美感不夠,畫虎不成反類犬,還不如不做。再說墨是用來磨的,所賦予它的美感,終將隨著磨而寸寸消逝。虛工一場值得嗎?無怪乎富美感的墨,在墨史上姍姍來遲,長時間辜負了墨在製程中的可塑。

東漢皺皮紋墨

最古早的固態墨-墨丸,是從墨胚手扯下一小坨,揉成圓球,陰乾而成。使用時,以石棒(硯杵)按在硯台上加水研磨,方得墨汁。多年來從秦漢古墓,不時發掘出墨丸及伴隨的硯杵和硯台,可予證明。而墨丸的大小不一,也印證了它確實純手工,尚未用墨模。

只是用硯杵磨墨丸,總不如直接用手方便。因此把墨塑造長點大些,可以手持研磨,市場歡迎。東漢文書裡,墨的單位除了丸還有「枚」,指出了墨形的變化。進而為了讓墨大小齊一,收納方便擺設有序,又演進出以墨模來塑造。東漢古墓出土的松塔墨,闡明了這項創舉。(圖二)





圖二 陝西固原東漢古墓1973年出土松塔型墨。高6.2公分,直徑3公分。

該墨表面模印出的皺皮紋,雖不知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但已指出墨的可塑方向。有心人不免聯想,只要在墨模上加點工,有計畫地雕刻,就能將墨模印出比皺皮紋好看,有意思的線條。進一步從線條延伸,巧加設計,則高低深淺,粗細剛柔,具三維視效的文字、紋飾、圖繪、印記等,都能先在墨模打底,繼而躍登可塑的墨之上。再配上精心規劃的造型與邊框,則眼前的墨不再普通,有望變身可賞可玩的藝術品!

只不過這一切都得靠墨模雕工的銳眼巧手,才能將據以施工的二維圖樣,精雕細琢出三維的立體成效。且由於一切都得反過來刻,他往往得費時數月。即使費心盡力,最後仍難免效果欠佳,甚至失敗收場。另外同等重要的是,處於關鍵地位的墨肆經營者,若無眼光與執著,不願花錢花時間來有心請人設計精美圖樣,並冒雕刻延誤失敗風險,則墨的美化變裝終將空話一場。

徽雕與徽商

從皺皮紋到有意義的圖繪,費時甚久。目前所知最早的圖繪,出現於唐代中後期,擅長籀書(大篆)的李陽冰(李白族叔,762年為安徽當塗縣令)所製墨上。該墨除了以不同書體寫出他及兩位監製宦官之名,意外地還有八卦中的泰卦與麒麟圖。(註二)這是為了美觀?還是出於特別考慮?可惜年代久遠資訊欠缺,難以判斷。

五代南唐(937-976年)製墨宗師、徽墨創始的李廷珪家族,有「劍脊龍紋圓餅」、「蟠龍彈丸」等產品。讓人不禁聯想,墨上有龍的圖繪。成書於宋哲宗紹聖乙亥年(1095)的李孝美《墨譜》,所刊墨樣可供印證。(圖三)由於南唐李後主喜愛其墨,是否意味他以龍的圖繪來美化墨,迎合上位?妙的是,這無意中點出當時徽州的雕刻工藝,已小有可觀。





圖三   李孝美《墨譜》刊李廷珪家族墨樣。

宋代製墨,在裝飾上不出李廷珪家族所創,仍圍繞著龍。「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少游,擁有徽州名家張遇和潘谷的墨,都雕龍,鱗片鬣毛絲絲分明。(註三) 而日本京都玄美庵所藏、側邊標註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的「玄雲」圓墨,模繪四螭在雲中首尾相逐。雖不知其作者,但依然循李廷珪家族墨,以龍系列的螭為主題。可喜的是已添加伴隨的雲紋,讓畫面更具美感。

從宋代到明代中期,徽州的木雕、石雕、磚雕、竹雕、乃至細微牙雕的技術已成熟。這可從宋代始建、明代嘉靖年間擴建、位於徽州績溪、有「木雕藝術博物館」之稱的龍川胡氏宗祠,得證。其內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等,處處可見;將相賢儒、鳥獸蟲魚、花草樹木、亭台樓閣、山水雲煙、博古珍玩、錦繡圖紋等,個個迷人。雕刻工藝,在徽州刻工手下行雲流水,巧奪天工。

而這些雕刻工藝不僅施於建築與家具上,還被廣泛應用到刻書及版畫的雕板。此期間出版了許多附插圖的書籍,如志怪作品《仙媛紀事》有木刻版畫三十三幅;旅遊導覽《海内奇觀》,配一百三十多幅全國風景名勝圖。木版畫集《圖繪宗彝》,刊出人物山水、翎毛花卉、梅花、竹葉枝條、蘭花、獸畜蟲魚等三百多幅。三本書的撰述出版者楊爾曾,是浙江錢塘的落第文人,但各自的雕刻師傅全來自徽州。

連楊爾曾這位科考失意者都運用徽州雕刻,來美化書籍添加賣點,徽州本地人當然不會落後。如汪光華出版的《琵琶記》、《北西厢記》;汪樵雲繪圖的《玉杵記》;文壇祭酒汪道昆編撰、黄伯符雕版的《大雅堂雜劇》等,都是徽商植基地方才華,附插圖的精美創作。而眾多刻書中,別樹一格尤令人激賞的,乃是首先以墨為創作主題的《方氏墨譜》、以及隨後刊出彩色版本,被鄭振鐸譽為國寶的《程氏墨苑》。出書的程君房、方于魯兩師徒,正是徽州文人投入製墨,經營墨肆的佼佼者。

兩師徒的鉅作結合了丁雲鵬、吳左千等名畫家,雕版則出于歙縣虬村著名的黃氏族人之手。《程氏墨苑》刊載墨樣五百多幅,《方氏墨譜》三百多幅。主題除了傳統的龍、螭外,其他版畫插圖出現過的的雅緻題材,可說都沒放過。而仿古玉器如璧、琮、圭、璋、璜、珮等的特殊造型,也都紛紛入列。之所以能如此別出心裁,所恃無非徽雕的精湛技藝。只要畫師繪得出墨樣,都能在墨模內刻出對應的立體圖模。而千百年來摸索出的可塑墨質,保證了即使細如髮絲的刻紋,墨面都能忠實反映。

雖然先前已有羅小華、邵格之、汪中山等人美觀製墨,但卻是兩師徒承先啟後,以所製墨與版畫墨樣,一舉將徽墨導入可玩可賞、怡情實用的繽紛世界。此後文人投身製墨經營墨肆,結合畫師良工費心製作好墨,可說蔚然成風,代有才人出。翻開藏墨家尹潤生的《墨苑鑑藏錄》、周紹良的《清墨談叢》,多少文人在墨海中悠游涵泳,自得其樂。

美墨成真

一墨在手,很容易看出它外形可塑、邊框可塑、銘文可塑、紋飾可塑、圖繪可塑、以及不規則的立體造型可塑。這提供了製墨時寬廣的發揮空間,導致精心所製的墨,不再唯一考慮實用,而堂堂納入美學思維。實際來看些創作,能不驚嘆美墨成真?

外形

一般所見用墨,都是扁長方形。取其手持俐落,方便研磨。但看多了,不免呆板。若想加以美化,並仍保存手持俐落的優點,則文房古物中形似長方的器具,足堪參考。仿它們所製的墨,研磨時更激盪思維聯想,引出縷縷靈感。於是臂擱、圭、碑、竹冊、帛書、圓柱、牛舌等形狀的墨雄踞書案。(圖四)

圖四   各式外形墨。(臂擱+竹簡+圭+碑+帛書+圓柱+牛舌)

而古早由墨丸稍微壓扁演變出的圓墨,以其可讓書僮雙手抓穩推磨,導致所磨出的墨汁濃度均一,從而博得喜愛。也為墨贏得「餅」的計數單位。圓形本就完美的表徵,還能如何再予美化?古人硬是修飾出圓餅、橢圓、圓盾、花瓣、光芒等變化。 另外正方形、多邊形,也隨之大行其道。(圖五)

圖五   圓墨衍生品。(圓餅+橢圓+花瓣+光芒+八邊)

造型

但看著這類墨在磨用後漸失其形,不復舊觀,容易引人傷感。在雅的前題下,程、方師徒書中,出現了以賞玩為主,兼具古典意涵的造型墨。如植物瓜果、蟲魚鳥獸、長命鎖、書齋雅器、神仙人物等,都繼而躍登美墨的高貴殿堂,大幅推進墨的賞玩功效。(圖六)陪伴文人度過風花雪月,春夏秋冬。

圖六   各式賞玩墨。(瓜+荔枝+狻猊+鎖+雙魚+古琴+人物)

銘文

文字,本就墨上要角。最早出現者墨名、墨肆名、製作年月等墨的相關資訊。但在文人下海製墨、講求美感後,墨上題銘很快成為眾人爭奇鬥妍表現品味,尋求讚賞的工具。方寸大小的墨面,有的展現亮麗書法、有的引古文字傲人、還有借古人文句述懷。更妙的是些滿人所製,刻意寫上滿文來湊熱鬧嚇唬人,絲毫不顧旁人是否看得懂。(圖七)

圖七   各式銘文墨。(隸書+磚文+籀文+行書+唐寅詩+金文+滿文)

毫刻

除了以書法和古文字取勝,有類墨別出心裁,考驗刻模的功力。在單位面積裡,看誰能刻出最多的字。當年沒好的顯微放大鏡,這全憑雕刻師傅的眼手協調和耐心。《蘭亭序》最常被刻上,道出文人的最愛。幾篇理學經典之作:周敦頤《太極說》、張載《西銘》、程頤《四箴》、朱熹《朱子家訓》、也都可見。(圖八)有錠「過大年迎新春」墨,民國年間刻模,其字體較他錠大了不少,似乎在說墨的毫刻功夫已漸退步。





2014-12-22 04.40.46.jpg2014-12-22 04.39.12.jpg2014-12-22 04.39.48.jpgDSC_0022.JPG蘭亭墨 009.JPG

圖八   毫刻墨。(蘭亭序+太極說+西銘+四箴+朱子家訓+蘭亭序+迎新春)

底紋

墨上空間有限,該如何運用以增強美感,考驗著製墨人。有人性喜放空,題上文字後,剩下的空間就放它去吧,如圖七內各墨。也有人覺得人生不該留白,墨亦如是。以致方寸之地錙銖必較,非得布滿底紋。畢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底紋、沒底紋,其意義相同。讓雕刻師傅多賺些錢,多方露臉,何樂不為?有此善念,許多織錦上的圖案出現在墨上,平添華貴美麗。(圖九)

圖九   各式底紋墨。(祥雲流水+雲+回字錦地+菱形錦地+線條+卍字蝠+皺皮)

圖繪

審美意識日強,傳統的龍螭當然無法滿足要求。除了往龍九子、龍行雨施、龍飛鳳舞等相關主題來延伸之外,文人畫與版畫中,有太多題材可供借鏡。因此花卉樹石、山水雲煙、樓閣亭台、人物軼事、天文星象、與儒佛道各宗教,無不進駐墨面。(圖十)由此再加上繽紛炫麗的色彩,雪金漱金的包裝,當然賦予墨多采多姿、可藏可玩、可喜可用的風貌。

新品墨 060.JPG

圖十   各式圖繪墨。(龍九子+鳳+牡丹+伯樂相馬+山水亭台+星象+洗象)

邊框

古書有版框,不知是否因此引發墨的邊框。它起了保護墨身、聚焦畫面、陪襯呼應的作用。更有甚者,它本身竟然也成為美的載體,各式有細有粗、輕巧厚實、文武相濟、單重多重、素淨繁華、線條圖案的邊框,對主墨面有如綠葉之於紅花,疏雲之於皓月。整錠墨就此益顯莊嚴有秩,堅挺耐用。(圖十一)





框飾 013.JPG框飾 012.JPG

圖十一   各式邊框墨。

小結

憑著製墨過程中的可塑,明代中後期開始,墨的美化蔚然成風。主推動力來自雕刻工藝的精進,以及文人投入且經營墨肆。程君房、方于魯師徒各自創作的《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將美化的理念推到高峯,引領出嗣後文人墨商與文人製墨風起雲湧。他們講求墨質,結合畫家書法家提供墨樣,延聘良工雕琢墨模,一心追求古趣典雅。從而賦予墨可欣賞、可寄情、可餽贈、可收藏的特性。由上面各圖所刊的墨,可見一斑。

從此墨進入文人的品評世界,也成為文人發抒胸懷,意在言外的載具。這使它從容面對墨汁的興起,無懼挑戰,終能屹立不搖。現代人收藏具美感有特色的高檔古墨,除了把玩欣賞,還能一窺它的民俗面藝術性,更可透過它一瞥古人在八股文裡不曾流露的情感,看他們如何把一己思維,濃縮寄放到墨的方寸之間。這全賴墨於製程中的可塑,墨汁只能望而興嘆!

附註

註一   清  謝松岱  《論墨絕句》

道光癸巳(1833年)入塾即見父友有墨盒,然用硯尚多。及己亥(1839年)開筆作文,先中憲即賜以墨盒。

註二 《墨史 卷上 唐》

宋元符間,襄陽米芾遊京師,於相國寺羅漢院僧壽許見陽冰供御墨一巨鋌,其製如碑,高逾尺而厚二寸,面蹙犀文,堅澤如玉,有篆款曰「文華閣」,中穴一竅,下畫泰卦於麒麟之上,幕篆六字,曰「翠霞」,曰「臣李陽冰」,左行書「大曆二年二月造,得旨降入翻經院」,右行書「董作內府丞臣車輔、都監臣趙忠孠。」

註三    北宋   陳師道(1053-1101年)   《後山談叢 卷二》

秦少游有李廷珪墨半丸,不為文理,質如金石,潘谷見之而拜曰:「真李氏故物也,我生再見矣!王四學士有之,與此為二也。」墨乃平甫之所寶,谷所見者,其子斿以遺少游也。又有張遇墨一團,面為盤龍,鱗鬣悉具,其妙如畫,其背皆有「張遇麝香」四字。潘墨之龍,略有大都耳,亦妍妙,有紋如盤絲,二物世未有也。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