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愛墨:兄弟情

黃台陽   2023/06/28

許多古文明都有「折箭教子」的傳說,以單箭易折、多箭難折的實證,教訓兒子們要兄弟團結,面對挑戰開創前程。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蒙古祕史》所載,成吉思汗的祖宗阿蘭豁雅夫人如此教她的五個兒子。為何用箭作教材?大抵這些文明以遊牧起家,箭是每個男人從青少年開始,就隨身必備的狩獵、求生品。單箭易折,就像孤單一人易被摧毀;而兄弟們齊心協力,所聚集的能量將像一束箭般強勁。

不過箭並非唯一被拿來說教的工具。古希臘的《伊索寓言》裡也有則父親教子,用的乃是柴枝。有研究推論隨著亞歷山大帝的東征,這故事也東傳,卻演變為用箭。另外中世紀東歐的摩拉維亞國王斯瓦托普魯克一世(Svatopluk I,870 – 894年間在位)臨終時教子,用的則是木棍。(註一)然而不管用什麼,最後往往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有如阿蘭豁雅夫人的四個大兒子,在母親死後卻無情拋棄幼弟,讓他自生自滅。而這位艱困中成長的幼弟,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

以折箭教子來鞏固兄弟情誼,不論有沒有用,總算戲劇性十足。怪的是華夏先民卻沒類似說法。即使南北朝時代的《魏書.吐谷渾傳》記載了五世紀初的吐谷渾首領阿豺,以相同情節教誨他的二十個兒子,比阿蘭豁雅夫人早上許多,但它仍是遊牧民族的故事。這樣看來,難道華夏先民優秀得很,兄弟一向團結,不須教誨?

現今所知,先民最早言及兄弟關係的,是《詩經.小雅》內的〈常棣〉詩,共八章,每章四句,藉著常棣美麗的花,來歌頌兄弟之情。(註二)常棣另名郁李,也稱棠梨,是纖細的園藝觀賞用落葉灌木。春天它長長下垂的細莖上,常棣花三兩成綴,比鄰而開。而這彼此相依的特性,或許給了先民靈感,創作出〈常棣〉詩篇來歌唱兄弟情。

它起始的四句:「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對現代人言,若非主修中國文學,還真難懂。好在自古以來許多人都註解過。網尋可知,大意為:常棣花盛開,多麼鮮明燦爛。凡今天下之人,沒有比兄弟更親的。先民既已開示,後代文人尊古崇古,當然將常棣花與兄弟畫上等號,牢不可破。連帶使得運用同音同意字轉生出的「棠棣」「棣萼」「華鄂」「華萼」等詞,也都意指兄弟。

以花朵而非硬箭來喻知兄弟情,先民別出心裁富涵雅趣。後世喜這份雅趣,不僅詩詞中常見,也有愛好者將之寫在墨上。磨墨時既懷兄弟情,又得隨手教子的好題材。

棠棣之華

明代萬曆年間的文人製墨家程君房和方于魯,該是最早將〈常棣〉詩句用在墨上者。這由《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內,都刊出依〈常棣〉首句「常棣之華」所繪的墨樣,可以推知。(圖一)兩幅墨樣雖有橢圓形、圓形之分,但設計相同,都畫出常棣花葉、寫「棠棣之華」四字。(按:棠棣亦指常棣。)鑑於《方氏墨譜》首刊於萬曆十六年(1588),《程氏墨苑》則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左右,後者有抄襲之嫌。但以方于魯潦倒時,程君房不只收留他、幫他治病、教他墨法、最後還助他設肆造墨,這筆帳理不清。(註三)墨樣相似,或為兩人仍交好時的共同主意。





圖一   棠棣之華墨樣。左:錄自《程氏墨苑》;右:錄自《方氏墨譜》。

萬曆年間,士林吹起求雅之風。意見領袖高濂的《燕閒清賞箋》、文震亨(文徵明曾孫)的《長物志》、張應文的《清秘藏》內都談該如何才雅。而其要件之一,在與古掛鉤。因此程、方兩人書中,許多墨樣都搬古求雅。類此以古句「棠棣之華」作主題,不足為奇。然以兩人曾經發展出的友誼,是否論及兄弟之交?北宋黄庭堅的〈次韵答任仲微(原注:元豐五年太和作。)〉內有句「交情吾子如棠棣,酒椀今秋對菊英。」(註四)此情此景兩人或共鳴過。感情豐富的文人,常四海之內皆兄也!但一言不合也易鬩牆。程、方兩位大師看來不外乎此輩中人。

棣萼聯輝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前後句的「棣」「鄂」,合併成「棣鄂」,再將「鄂」字改用同音、且與花相關的「萼」字,所得的「棣萼」也指兄弟。乾隆庚申年(30,1765),皇弟和親王弘晝三十歲生日,乾隆的〈賜和親王〉詩就寫出「桐圭傳錫慶,棣蕚喜連芳。」(註五)

比起乃父雍正,乾隆的兄弟情好得多。雍正登基後,或賜死或幽禁,兄弟們沒一個得好下場。而乾隆之弟弘晝與弘瞻,除了不可碰乾隆的皇權,倒也過得錦衣玉食百事由他。只是哥哥天縱英明鉅細靡遺,弟弟可就提心吊膽日子難過。兩人縱不操勞國事,卻都先乾隆而死。
有錠墨一面寫「棣萼聯輝」,另面「近聖居選煙」。(圖二)該是墨主人及其兄弟都出人頭地,高中進士或舉人,聯手為家族締造光輝後,所製以炫燿者。墨主人的書齋名「近聖居」,以「近聖」自況,口氣不小。可惜查不出大名,無從得知他家兄弟所締造的光輝究竟多大。





圖二   近聖居選煙。雙面窗格紋邊框,一面寫墨名,另面「棣萼聯輝」,側「徽州胡開文製」,長寬厚 7.9×1.9×0.7 公分,重 16 公克。

華鄂聯吟

和親王弘晝比乾隆小一歲。乾隆登基前,兩人讀書練字、騎射玩耍都在一起。兄弟情自然比小乾隆二十二歲的弘瞻來得深厚,因此獲乾隆贈詩也多些。除了前述,該年還有〈吾弟和親王誕辰詩以夀之〉。此刻乾隆或賣弄學問、或配合音韻,沒再用「棣萼」,而以「華萼」代之:「華萼同枝氣本親 … 」(註五)而「華萼」兩字,當然是取「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裡第一句的「」與第二句的「」,連成「華鄂」,再將「」用同音的「」取代。所得的「華萼」容易聯想到「花萼」,更親切。

不過總有人嚴謹遵古,死守「華鄂」不放。如乾隆派任給果親王弘瞻的老師沈德潛,其〈奉辭果親王四首 其三〉詩就寫:「侍宴親華鄂 … 」描述他陪宴弘瞻兄弟之事。沈德潛年少就有詩名,但考了四十多年屢試不中。乾隆三年(1738)以六十六歲高齡中舉,隔年又上榜進士,老來得意。進翰林院後獲乾隆青睞,據說乾隆四萬多首詩裡,有不少他代筆或潤飾的。他授課有方,《清史稿》說弘瞻:「善詩詞,雅好藏書。」當然乾隆一旁督促也有功勞。(註六)這份皇家兄弟情,還真可貴。


有錠歌頌兄弟情的文人墨上,用的也是「華鄂」。(圖三)它面寫「子城觀察頌臣中丞華鄂聯吟墨」,另面「同治庚午年新安鮑肇元屬蒼珮室按易水法製呈」。是徽州(古稱新安)鮑肇元君,在同治九年(1870)參加由子城觀察和頌臣中丞兄弟舉辦的詩詞聯吟雅集後,委請胡開文的蒼珮室按易水製墨法,製作這墨來呈送給他們的。





DSC_0007.JPG DSC_0008.JPG

圖三  子城觀察頌臣中丞華鄂聯吟墨。覆瓦形,背「同治庚午年新安鮑肇元屬蒼珮室按易水法製呈」,側「徽州休城胡開文造」,頂「五石漆煙」。長寬厚15×3.2×1.3公分,重104克。

墨上所寫的「觀察」,指位階介於巡撫和知府之間的「道員」。之所以有此雅稱,係因唐宋時期設「觀察使」一職,權力職掌與道員接近之故。而「中丞」指巡撫。清代任命巡撫時,都加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頭銜,讓巡撫可以像御史般風聞奏事。而這頭銜在更早時又稱「御史中丞」,遂由此得名。

兩兄弟大名卞寶書(字子城)、卞寶第(字頌臣)。以捐貲入仕,卻各自闖出一片天。哥哥卞寶書曾以隨員參與中俄天津條約的談判,在第一線往返折衝,設法以夷(英、法)制夷(俄),使該條約成為晚清唯一沒有割地賠款者。弟弟卞寶第更出色,從小京官刑部主事作起,勇於任事敢於直諫。最後官至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船政大臣、福州將軍、陸路提督、福建鹽政、福建學政共七項要職,人稱「七印總督」。

卞家雖江蘇儀徵人,但久居揚州。同治九年卞寶第辭福建巡撫回家奉養老母,與已致仕的哥哥邀好友聯吟。鮑肇元該是有感於其兄弟情深,才會製呈這錠墨。鮑肇元家在徽州歙縣的棠樾村,是當地大族,至今留存忠孝節義的牌坊群、宗祠等,是值得一遊的觀光景點。

既翕堂

〈常棣〉共八章。第一章的開頭兩句,就引出「棣萼」「華鄂」等看來很有學問的詞。別的章句雖然也說兄弟情,相較之下卻冷門多了。所幸第七章的後兩句:「兄弟既翕,和樂且湛。」也帶出殊堪玩味的「既翕」一詞。它乃相聚之意,當然夠資格成為兄弟的同義詞。


由方悟齋、退齋兩兄弟合製的「既翕堂」墨,很可能道出其家中有廳堂名為「既翕堂」。(圖四)哥哥方鼎錄(號悟齋)、弟弟方鼎銳(號退齋),與上款墨的卞氏兄弟背景相仿,江蘇儀徵人,也非進士。仕途上哥哥在西安知府後,任陜西某地區的道員;弟弟曾任軍機處章京(文書官)、浙江溫處道(浙南的溫州、處州)道員,在晚清小有名氣。兩人官位不算大,但因都工於書法、且精於收藏,以致於現今拍賣市場偶現兩人相關的物品。同治甲戌年(13,1874),兄弟倆似在家相聚,製此墨以記之。





圖四   既翕堂墨。圭式敷金,一面雙螭戲珠拱墨名,另面「同治甲戌方悟齋退齋合製」,兩側分寫「歙汪近聖按十萬杵法」、「五石頂煙」,長寬厚 10×2.2×0.8公分,重 30公克。

荊樹有華

天下植物這麼多,先民當初怎麼會挑上常棣來歌頌兄弟情?即使它的花三兩成綴、比鄰而開,讓人聯想到兄弟,進而發抒心情歡唱歌頌,但類似植物大有所在,為何獨鍾常棣?

還好後世追加了紫荊樹也代表兄弟情,進一步豐富了詩詞歌賦用語。唐代詩人杜甫的〈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荆樹,色與春庭暮。」宋代文天祥的〈弟第一百五十三〉:「沙晚鶺鴒寒(寄弟豐),風吹紫荆樹(得弟消息)。」不約而同都以風吹動紫荊樹,道出他們得知弟弟的消息。(註七)

紫荊是我國原生植物,三至四月花紫紅或粉紅,多至十餘朵簇生在老枝和主幹上。相較於常棣與兄弟情的關聯模糊,紫荊卻有典故。南朝梁國(502-557年)吳均的《續齊諧記.田氏紫荊樹》載,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最後剩堂前紫荊樹,訂隔天來鋸成三份。屆時卻發現樹已枯死,像被火燒過。田真大為吃驚,感慨說兄弟情竟不如樹木。悲不自勝遂不再談分家。之後紫荊樹又活了過來。詩仙李白〈相和歌辭.上留田〉內的:「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就是講此。(註八)

這個故事流傳極廣,乾隆亦知。且在為臣屬錢維城(乾隆十年(1745)狀元)所畫紫荊題字時,留下評語。(註九)而榕南實、田紹秋兩位,也同造了此主題的墨,面寫「荊樹有華兄弟樂  硯田無稅子孫耕」,另面繪兩莖敷彩的紫荊、署「榕南實田紹秋同造」。(圖五)題銘的首句當然在講兄弟情。第二句「硯田無稅子孫耕」,則在鼓勵子孫讀書。因為在硯上磨墨(指讀書寫字),可視同耕耘硯田。硯田非農田,沒田賦地稅,子孫尤該投入。

早年民間廳堂的對聯上,常見這兩句。大家互相砥礪,也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至於同造墨的榕、田兩位,從其姓名來看不是兄弟,卻同造此墨,有無隱情?難道是換帖的金蘭兄弟?然而以所題言及子孫,而非知音知己等,不像。有可能是原為兄弟,但之一過繼給他人,才不同姓。





公民課墨 008.JPG 公民課墨 009.JPG

圖五 荆樹硯田墨。正面回紋細邊框,內寫「荊樹有華兄弟樂 硯田無稅子孫耕」。背鏤兩莖敷彩荊樹,左下「榕南實田紹秋同造」,側「徽州休城胡開文製」,頂「五石頂烟」。長寬厚 10x2x1公分,重 24公克。

藿甘園 

藿,全名藜藿,指古時候貧民所吃、粗劣的野菜。這種植物本與兄弟情無關,也沒常棣、紫荊般知名。卻因有位出身貧困的大臣,將他的庭園命名為「藿甘園」,從而見證了一段美好的兄弟情。

方觀承(號宜田)與哥哥方觀永(號辨菽),安徽桐城人,均為監生。本是僑居南京的官宦子弟,但康熙年間家遭文字獄(南山案)牽連,祖與父被發配黑龍江寧古塔。兄弟倆雖年幼得免,但家產全被沒收,淪落寄食南京清涼寺。每年還一起長途跋涉黑龍江探親。手足深情就此淬鍊出來。老人家邊荒病故後,中年的方觀承流落北京測字謀生。因招牌上一手好字,被權貴看中而意外發跡。往後回想當年,遂在南京置「藿甘園」。除了供哥哥住,應也期待致仕後能一起幹點農活。這可從兩人的號看出。(按:菽是豆子,辨菽出自成語「不辨菽麥」。哥以此能辨菽麥的號,言其知農事。)可惜他七十一歲(乾隆三十三年,1768)死在直隸總督任上,沒能償願。

「藿甘」兩字,出自西晉時除三害的周處的詩句「藜藿甘粱黍」。(註十)藜藿是粗劣野菜,粱黍則精美飯食,全句意指粗劣的野菜可以甘如精美飯食。方觀承以此園名,透露出不忘當年與哥哥同甘共苦!


方觀永沒入仕途,於乾隆丁卯年(12,1747年,方觀承時任山東巡撫)製了款「手自抄成種樹書」墨,顯示他在藿甘園裡沒閒著,手抄了本種樹書。墨上題「藿甘園」並畫庭園示意圖,墨背則以籀書寫「杵熟蒸勻和膠適度」,表明此墨品質好,製作時特別講究杵搗與和膠,也凸顯他個人的學養。(圖六)種樹書乃農書的另稱。司馬遷《史記》中講到秦始皇焚書時,有句「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亦即不燒那些有實用價值、包含種樹的(農)書。





圖六   手自抄成種樹書墨。正面上方凹地鏤庭院,右「藿甘園」,下右鈐橢圓印「白下」,大寫墨名,署「方辨菽製」,印「桂林一枝」;背面額珠,下籀書「杵熟蒸勻和膠適度」;側「乾隆丁卯」,頂「友慶堂」。長寬厚11.5x3x1.2公分,重62公克。

藿甘園見證方觀承手足情深。該園舊址在南京夫子廟附近(現全福巷),原是明代開國元勳徐達的魏國公府一部分。滿清末年園已荒廢,空餘兄弟情供人悼念。(按:清末南京名士陳作霖有詩《遊方氏藿甘園廢址》。)

頤壽廬

方觀承始終沒圓藿甘園的夢,主因在他一直沒辭官,直隸總督作了二十多年,作到人生七十古來稀,作到死!看來他官癮頗大,捨不得放手,即使兄弟情深,也不足以撼動。但或許另有他故,讓他不敢遞辭呈。因在直隸總督任上,他目睹了漢人內閣大學士張廷玉請求退休時,所受到的羞辱折磨。乾隆認為張廷玉身受兩代皇恩,位極人臣,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怎麼盡想著退休?這再加上請辭過程中的一些曲折,張廷玉最後等於被抄了家。殷鑑不遠,以乾隆的皇恩浩蕩破格提攜,方觀承無上意時怎敢開口?

同治年間的鮑存曉(字寅初,1822 – 1884),運氣就好多了!當政的慈禧太后沒乾隆爺那般精明,他的官也還不大,所以辭呈一上立即批准。他是同治七年(1868)的進士,在翰林院先為庶吉士(無品級,類似實習生)、後任編修(正七品)。由於明、清兩代的首輔重臣,無不出自翰林院,因此被欽點翰林,就像跨入了升官的快速道,用不著幾年就有望躍升至侍郎(正二品)。如創立湘軍的曾國藩,道光年間進士,庶吉士之後只過九年,就被實授禮部侍郎。

然而鮑存曉不知錯了那根筋,光緒三年(1877)突然辭官返鄉,回到浙江紹興(古稱會稽)與弟弟鮑存經(字遺唐)同住。這乃是他金榜題名後,才短短九年的驚愕之舉。什麼原因讓他放棄大好前程?不見記載。只能猜想他兄弟情深,兩人之一的健康或許差些,故急著回鄉,好多來點「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有錠他製的墨,或可供旁證。同治己巳年(8,1869)仲春,也就是考上進士後的隔年春天,他訂製了款「頤壽廬珍藏」墨。(圖七)墨名內的「頤壽廬」,乃是他弟弟家中館舍之名。這顯示出他沒上榜前,很可能都住在弟弟家。由於他原籍徽州歙縣,曾祖父輩始遷浙江會稽。(註十一)故他家極可能像許多徽商家一樣,培養兄弟中一人唸書考科舉,餘則務商掙錢養大家。他四十六歲才登進士,算是晚的。既已為家族爭光,五十五歲時急流勇退,回鄉與弟弟在頤壽廬共享天年,不亦樂哉。他六十二歲辭世,弟弟不知何年,故至多有七年的時間兄弟如翕。他算不算是有遠見?(按:「頤壽」出自《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乃百歲高壽之意。)





圖七   頤壽廬珍藏墨。雪金,墨名下寫「同治己巳年仲春月」,背「會稽鮑寅初選煙」,側「徽歙曹素功製」,頂「五石漆煙」,長寬厚 14.3×3.1×1.3 公分,重 96公克。

小結

古人非常看重兄弟親情。除了上述的以常棣、紫荊這兩種植物來表彰之外,還有儒家一直掛在嘴邊的兄友弟恭、長幼有序、兄弟同心、手足情深、兄終弟及、兄弟孔懷、一脈同氣、同氣連枝等親切用語。其意當然在訓勉、在鼓勵兄弟間要相親相愛、要彼此信任、要互相合作、要同心協力、要和睦相處。

然而強調的愈多,適足以顯示出兄弟關係之難。否則就用不著講這麼多了!這乃是因為兄弟從小就處於競爭狀態。競爭父母的愛、競爭家中資源,同時也心懷不平天賦上的差異、不平長幼應遵之序。更由於古代發展機會少,兄弟的人生軌跡往往無差,追求相同目標,更容易有衝突。像田真兄弟般析家爭產的事,無處不起無時不有,豈能各個都有紫荊樹來開示?

小時候一起生活了那麼多年,兄弟情絕對可貴。長大後能否維持?也絕對因人而異。尤其現代,流行的是講求自我,其它都擺一邊。兄弟情固然好,卻也沒多少人看重。若真想提倡,上位者的提倡乃至以身作則,不排除有助。如乾隆沒像他老爸雍正般殘酷對待兄弟,就可能作了好榜樣,影響其後多有兄弟和樂的墨出現。

附註

註一   Constantine Porphyrogenitus: On Administering the Empire, Chapter 41,轉引自維基百科 Svatopluk I of Moravia條。據拜占庭皇帝「生於紫室者」君士坦丁的編年史記載,摩拉維亞國王斯瓦託普魯克一世(Svatopluk I,870-894年間在位)臨終前將國土一分為三,給其三子每人一根木棍,待他們折斷後又把三根木棍合起來讓他們折,以此警告他們要團結一致,否則將被強鄰各個擊破。

註二  《詩經.小雅.常棣》: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註三   黃台陽  《墨的故事.輯二.墨香世家 – 聽古墨在說話》第三章〈製墨雙霸天的恩怨情愁 – 愛恨〉,時報出版,台北,2016/07。

註四  北宋  黄庭堅  〈次韵答任仲微(元豐五年太和作)〉:「邂逅相逢講世盟,諸任尊行各才名。交情吾子如棠棣,酒椀今秋對菊英。高論生風摇麈尾,新詩擲地作金聲。文章學問嗟予晚,深信前賢畏後生。」

註五  清  弘曆  〈賜和親王(乾隆庚申)〉:「桐圭傳錫慶,棣蕚喜連芳。樂善輝編簡,維城佐廟廊。允堪稱玉葉,不愧表銀潢。嘉爾抒丹悃,承恩並日長。」

〈吾弟和親王誕辰詩以夀之(乾隆庚申)〉:「華萼同枝氣本親,鴒原分豈隔君臣。願予作后多乾惕,知爾維城亦苦辛。緬想飛觴桃李下,已看流駛歲時頻。喜逢綵縷添長算,立字毋忘望汝純(弟亦三十歲故云)。」

註六   清  沈德潛  〈奉辭果親王四首 其三〉:「侍宴親華鄂,新詩壓柏梁。好彈符子建,吹琯陋邠王。謬厠平臺客,同賡雅樂章。驪歌雖疊唱,未忍解歸航。」

清  弘曆 〈賦得既雨晴亦佳得佳字課果親王及諸皇子(乾隆己巳)〉:「落照輝西嶺,新晴景色佳。龍文湔緑竹,蟬韻亮髙槐。水足新秧挿,時和勝賞排。寧宜耽物玩,聊復課書齋。銷暑㡬方暇,祈年願畧諧。西成期尚逺,敢懈劭農懐。」

註七    唐  杜甫  《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荆樹,色與春庭暮。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骨肉恩書重,漂泊難相遇。猶有淚成河,經天復東注。」

宋  文天祥  《弟第一百五十三》:「沙晚鶺鴒寒(寄弟豐),風吹紫荆樹(得弟消息)。忍淚獨含情(郭中丞),江湖春欲暮(宴胡侍御)」

註八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田氏紫荊樹》: 「京兆田眞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眞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爲孝門。眞仕至太中大夫。」

唐  李白  〈相和歌辭.上留田〉:「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 … 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顦顇 … 」

註九   清  弘曆  〈題錢維城畫花卉二十四種 其十 紫荆(乾隆己亥)〉:「紫葩緑葉綻枝皆,格物因之别契懷。感悌或誠非感孝,笑他竒語述齊諧。  《齊諧記》載,田真兄弟欲分堂前紫荆,破為三片,樹即枯。真見而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遂為孝門云云。志怪之書本不足信,但兄弟既稱析居,必已無父母者,不得為孝。藉有其事,亦止當稱悌門耳。何以孝門許之乎!」

註十  《晉書》 周處   《戰場絕命詩》:「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


註十一   《明清徽商資料選編.第六章  徽商的政治態度.1509》《歙新館鮑氏著存堂宗譜序》:「 … (歙縣新館鮑氏之鮑寅初)曾祖父之未遷會稽也,家中落,兩世祖妣皆苦節。嗣以禺策起家,始克請旌於朝。 … 」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