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封建官僚墨

黃台陽  2023/10/10

清墨之中,御墨與貢墨這兩類至為迷人。它們作工精細,用料極佳。畢竟給皇帝用的,以萬人服侍一人,怎能輕忽?尤其康熙乾隆祖孫倆重視御墨,責成它借鏡徽墨,一掃明代龍香御墨的呆板守舊。改進過後的御墨上的龍造型,靈活生動威猛逼人,擺明君臨天下不容侵犯、萬方來朝快點臣服。(圖一)滿滿的封建氣,以示臣工,赫然收震懾之效。





圖一  雲行雨施萬國咸寧御墨。粗框,一面鏤蟠龍居中,龍珠在側,底飾雲紋。另面篆書「御墨」,下開光內寫「雲行雨施,萬國咸寧」。一側「康熙辛未年製」,直徑 15.9公分,厚 2.4公分,重650公克。

皇上重視墨,臣工當然爭先恐後,精心講求所貢。希能博得青睞,擺上御案後簡在帝心不次拔擢。安徽巡撫李成龍進貢康熙的「瓜瓞」墨就是一例。(圖二)藉著成語「瓜瓞綿綿」,連綿瓜藤上结滿大瓜小瓜,比喻子孫繁衍國運昌隆;而墨的造型佛手瓜、又稱福壽瓜,葉子則是龍鬚菜。都吉祥動聽。把佛、龍、福、壽、齊聚在瓜上來進貢,像是祝真龍天子多福多壽、多子多孫。滿腔忠君深情,李成龍真懂為官之道!墨上自署「安徽巡撫臣李成龍恭進」,十足奴才官僚。同類的貢墨多不勝數,直到清末依然不止。明代瞠乎其後,之前各朝更是望塵莫及。





圖二   瓜瓞貢墨。佛手瓜形,瓜柄鏤牛頭,面寫墨名,背「康熙己亥(58,1719)年  安徽巡撫臣李成龍恭進」。長寬厚7.8x7x1.2公分,重 64 公克。

如此不同凡響的清代御墨和貢墨,其實內有隱情。即從康熙到乾隆都警覺,民間底層不時出現的「朱三太子、反清復明」暗潮。雖然烏合之眾,但若結合文人卻能帶來威脅。因此他們要控制文人思想。除了胡蘿蔔與棍棒的兩手策略,如攏絡文人編書(康熙的《淵鑑類函》、乾隆的《四庫全書》等)與大興文字獄,也沒忽略細節,想到可藉文人用品,收潛移默化之效。高彥頤教授在《硯史:清初社會的工匠與士人》書中指出,康熙稱在滿洲發現的松花石,材質極佳,用以製硯,比文人自唐宋以來所珍貴的端硯還好,從而暗喻滿洲來的勝過中土所有。(註一)而御墨貢墨,也正是滿人收服漢人文士的另個工具。

有沒有用?效果如何?從許多文人訂製墨上的題銘,可知忠君與自視高人一等的官僚意識,確實貫穿滿清各朝,深植漢官心中。他們非但徹底臣服於滿人皇帝,且在官位的羈絆下,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自覺表達於墨上。這些墨依其題銘,可歸類為皇恩墨、表忠墨、官威墨、官書墨、官廳墨、捧官墨等,不一而足展現出濃濃的封建官僚氣。

皇恩墨

皇上有所賞賜,臣子該如何感恩?清代以前,大多賦詩。如明代書法家沈粲(官至大理寺少卿)獲賜龍香墨後,有詩:「新樣龍香墨制佳,九重頌賜倍光華。 … 珍藏什襲重加護,感激君恩豈有涯。」(註二)然而在清代這樣還不夠,得闢廳堂、甚至蓋樓來存放。康熙年官至吏部尚書的宋犖,就在河南商丘的老家蓋了棟「御書樓」來珍藏供奉所賞。其中康熙褒獎他清廉的御筆「清德堂」三字,不但製成匾額高懸,還訂製「御賜 清德堂」墨以資紀念。同類的還有康熙年靳治齊的「賜詩堂珍藏」墨、嘉慶年程永康的「欽賜 七葉衍祥」墨、同治年殷兆鏞的「御賜 齋莊中正」墨等。(圖三)皇上賜品珍貴,不便隨身攜帶有所褻瀆。但帶這些墨四處訪友卻無顧忌,可想而知出示炫耀時,墨主人那股驕傲、以及獲觀者的欽羨神情。





皇恩浩蕩墨 011.JPG 墨與數字 014.JPG皇恩浩蕩墨 013.JPG

圖三   皇恩墨。

表忠墨

進貢,主要在求皇帝賞識自己的忠心。只是同朝進貢者多,該如何才能讓皇上有感?於是在式樣、題銘上出奇制勝,就成了貢墨的課題。前面所提安徽巡撫李成龍進貢的「瓜瓞」墨,就有新意不落俗套。而其它貢墨上題銘的「天子萬年」「車書一統」「光被四表」「太平雨露」等,極盡阿諛之所能。好像馬屁拍得愈響,忠心就愈多。雖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但看在主子的眼裡,很可能俗不可耐!

倒是有些文人墨上表達忠心的方式,能別出心裁。如道光末年進士尹耕雲在任監察御史時,所製「心白日齋(其書齋名)藏墨」上引用杜甫詩句「拾遺曾奏數行書」,自況忠心能與其相比。說得含蓄易懂!又如官至河道總督的勒方錡,在同治元年(1862)他尚未發跡時所製的「太素齋」墨上,引用唐代詩人錢起的「霄漢常懸捧日心」,指自己耿耿胸中永懷捧日忠心。當時他似在曾國藩幕中,正為太平天國之亂憂國憂民,望能獲得援引一展所長。(註三)至於官至通政使(正三品)的王拯,因直言遭降職,於同治四年(1865)才五十歲時告老還鄉,卻訂製了名為「乾隆御墨」的墨,說自己是「敬謹重造」。言外之意:即使提早退休回廣西老家,身處江湖之遠,依然忠心於大清皇朝。(圖四)





雲紋墨 004.JPG皇恩浩蕩墨 015.JPG 皇恩浩蕩墨 016.JPG

圖四   表忠墨。

官威墨

文人墨上寫官銜,無疑帶出嚇人的官威。雖然這些墨多為友人或僚屬所送呈,非墨主人自己訂製,但其上反映的官僚氣,自不待言。(圖五)有些官銜係直接寫出,如「大學士一等肅毅伯」「尚書」「宮保」「將軍」;有些則為雅稱,如「相國(大學士)「制府(總督)「制軍(總督)「中丞(巡撫)「方伯(布政使)「廉訪(按察使)「學使(學政)「星使(駐外大使)「觀察(道員)「都轉(鹽運使)「太史(翰林學士)官銜有大有小,但相信無論為何,墨主人持用把玩之餘,心中的得意與快慰都與時俱增。





Capture.PNG 騷人玩墨 025.JPG 2015-02-22 23.38.41.jpg DSC_0005.JPG

2015-02-22 23.39.38.jpg DSC_0007.JPG 筱初墨一.PNG 蘇東坡 005.JPG 忠奸臣墨 001.JPG 忠奸臣墨 003.JPG

圖五   官威墨。

圖五最後的「清芬閣藏墨」,特別值得一提。它下鈐「兩浙中丞」印,背面寫「味隒珍賞」,鈐印「臨汾王氏」,側「乾隆己亥春日製」。明確指出它是由籍貫山西臨汾的王氏名號「味隒」者,於乾隆己亥年(44,1779)任浙江巡撫時所訂製,而非友人或僚屬所送呈的。他大剌剌地在墨上亮出官銜「兩浙中丞」,不像一般人在表面上故示謙虛,豈不有點怪?他是何人?網尋可知他乃王亶望,字「味隒」,乾隆朝的大貪官。乾隆四十六年被抄家,抄得折合白銀高達三百萬兩的財產,本人則在乾隆震怒之下遭斬首。以此觀之,他在墨上張揚也就見怪不怪了!

官書墨

王亶望其人其墨固不可取,但任何人在墨上標示出官銜,也難逃擺官架子、趾高氣昂之嫌。這樣看來,在墨上似乎難以兼顧墨主人的官威與其謙冲之心。然而可別小看古人的智慧,他們早已理出兩全其美的表達方法。圖五內的「袁制軍奏疏之墨」,就指出其一。
該墨上的「疏」字,本義為疏導、開通。但從辭典可知,它早衍生出分條紀錄、分條陳述之義,進而成為奏章的代名詞。所以「疏」是種官方文書用語。而夠資格寫「疏」者,當然得有官位才行。類似的官方文書字眼,還有「牘」「檄」。因此當墨上出現它們時,即使不見官銜,也可推知墨主人是官。如「精選拜疏著書之墨」的主人,是鴉片戰爭時林則徐的戰友鄧廷楨,他在任安徽巡撫訂製此墨;而「竹莊主人草檄之墨」,則是同治年間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所製。(圖六)





騷人玩墨 023.JPG文人弄兵墨 003.JPG 文人弄兵墨 004.JPG

圖六   官書墨。





圖六最後的「詠春磨盾墨」,並沒有上面所提到的官書字眼,難道也是官員所製?肯定是。因為「磨盾」兩字,粗看雖像在磨亮盾牌這兵器,實際上卻寓意寫軍事文書,等同於「草檄」。它起因於軍務倥傯時,來不及取硯,就順手以盾牌代之來磨墨寫字,遂引導出「磨盾」這饒富意味之詞。而寫軍事文書者,不言而喻得是官員。「詠春磨盾墨」的主人楊沂孫,字詠春,是位大書法家。咸豐五年他在徽州負責民政,對抗太平天國軍,訂製此墨以資紀念。

官署墨

既然疏、牘、檄等官書,可用來隱喻墨主人的為官,則比官書更直接了當的官署,一般平民百姓禁足的官署,自然也成了官員訂製墨時,另個可兼顧其官威與謙冲之心的選擇。如有錠在側邊以小字寫上鶴田持贈的墨,其一面寫「秋高聽鹿鳴」,鏤鹿及山景;另面「道光十有二年中秋後一日自製於新安郡廨之老桂軒」,鈐「鶴田」。墨上不見任何官銜,但由「新安郡廨」這四個字可知,鶴田該是徽州府(古新安郡)的官。他乃劉亨起(字鶴田),道光十二年正任徽州知府。此墨是他訂製來送給當年新科舉人的,故在墨上題「秋高聽鹿鳴」。(圖七)





皇恩浩蕩墨 014.JPG 文人弄兵墨 006 - 複製.JPG

圖七   官署墨。

其他在墨上出現的官署還有「新安試院」「新安學署」「海陽(徽州休寧縣)官廨」「東甌(溫州)學署」。(圖七)以位在徽州的為多,當然是徽州盛產墨之故。這就凸顯出圖七最後錠、寫出「東甌學署」「三生石上贈答之墨」的可貴。該墨係已考上舉人的書法家趙之謙(撝叔),於咸豐年間避太平天國之亂時,與在溫州府學任職的丁文蔚(藍叔)所合製。墨上沒提的,是撝叔一到溫州就跟藍叔借錢解困。(註四)但兩人交情並不因此而暗生芥蒂。唱和之餘還共同製墨。風範實堪景仰!

頌官墨

趙之謙是晚清傑出的藝術家。書、畫、篆刻各領域都卓然有成。唯獨一心嚮往的考進士,卻一再失利。心灰意冷之下,只好謀求銓敘分發。四十四歲分發江西後歷任三地知縣,五十六歲卒于任上。七品官終其身,實在遺憾!政績如何?由於他任官後有超過十年封刀不刻印,顯然戮力從公,應該卓著。只是他藝術成就大,政績反而不顯。他愛墨,猜想該有人感念製墨送呈。可惜不見記載。若有,其上稱頌他的題銘為何?

現成一些頌官墨 – 稱頌官員英明的墨 – 可供參考。它們的題銘不像許多貢墨上的一味奉承歌功頌德,而較偏重於讚譽墨主人的施政才華與人品高潔。如「揆端百度」「綸閣調元」「論道經邦」「圭璋特達」「圭笏開祥」「閬苑清芬」「開誠布公」「清慎廉平」等。(圖八)其中可有適合稱頌趙之謙的?





圖八   頌官墨。

由於「揆」字在古書中早已延伸出宰相的意思;而「綸閣」是撰擬皇帝詔書之處、宰相辦公室的雅稱,故可知「揆端百度」「綸閣調元」兩詞均不適合僅為知縣的他。至於「論道經邦」,以《三國演義》中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退位時所說的:「吾觀陛下文不能論道,武不能經邦,何不讓有才德者主之?」顯然這四字陳義高,也難用在沒考上進士、逃避兵亂者身上。再來的「圭璋特達」「圭笏開祥」中的「圭璋」「圭笏」,都是古代諸侯大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玉器,就算有人以此稱頌,趙之謙也會自慚而避之不及吧!

所以看來該是「閬苑清芬」「開誠布公」「清慎廉平」這類偏向稱頌為官者人品的,比較適合。當然,以趙之謙書畫用墨之多,朋友僚屬所送的勢恐難以久存。在沒真品出現的情況下,可就無法求證了。

其他

除了以上各類墨,還有沒有其他帶封建官僚氣的?試看乾隆年間浙江海寧的藏書家、與武俠作家金庸同宗的查瑩(號映山)所訂製的「龍香劑」。(圖九左)墨很樸素,也沒官方色彩的題銘,卻刻意蓋上顯眼的「丙戌進士」印,表白他功名在身,不容輕視。(按:查瑩官至御史)又如道光三年進士王成璐(字廉普)訂製的「東齋註易之寶」墨,明明在標榜他是學問中人,一心註解易經,卻同樣不忘鈐印「翰林改官」,生怕別人不知他進士出身,曾入清高的翰林院。(圖九中,按:他官至雲南鹽法道。)





圖九   查瑩墨 + 王成璐墨 + 吳魯墨。

還有錠「晉江吳肅堂定製」墨,背面所摹寫出的漢代瓦當文「長宜侯王」,濃濃的封建味。(圖九右)墨主人是光緒年間的狀元吳魯(字肅堂),福建泉州晉江人,但出生在台灣府嘉義縣他里霧菜瓜寮(今雲林縣斗南鎮),八歲由父攜回福建。他祖上三代都是平民,故不像查瑩、王成璐般出自書香世家。但入仕之後,竟也題銘如此,顯然看不穿擺不脫王侯的虛榮。能不令人喟嘆滿清社會裡封建觀念的魔力?

小結

從康熙到乾隆,對漢官的思想無不防微杜漸,以兩手策略交互運用來消磨折服漢官。成果如何?看康熙年間吳三桂興兵反清時猶有漢官投靠,但到太平天國之亂時卻沒任何漢官響應,無疑超級成功,把漢官收拾得服服貼貼。這比起明代晚年,文武大臣的紛紛投降李自成與滿清,康雍乾三帝的高明,之前歷代帝王都該汗顏。

藉墨來不著痕跡地潛移默化,只是他們眾多策略運用裡微不足道之舉。然而從後世漢官中流通的各類封建官僚墨而言,其收效不容小覷。這些墨透露出在朝廷中占壓倒性多數的漢官,沉迷於皇恩、忠君、官威、官樣、官腔、加官晉爵等意念中,完全接受滿人的統治,一味順從無心背離。漢官的不執著於夷狄之分,在現代觀念中可說是件好事。但在當時西方東洋列強咄咄進逼、滿清腐朽不支時依然愚忠,不能審時度勢奮然大義,完全不可取。不以國家民族為重,以致最後推倒腐朽滿清的,是西風而非漢官。能無愧乎?

附註

註一   高彥頤  《硯史:清初社會的工匠與士人》  高鎮鵬譯,商務印書館,北京,2022。

註二   明   沈粲《行書致曉庵師詩札頁.龍香墨》:「新樣龍香墨制佳,九重頌賜倍光華。團團玄玉真無價,馥馥烏雲自起花。永鎮文房為世寶,便書國史進皇家。珍藏什襲重加護,感激君恩豈有涯。⋯ 右硯、墨、紙、筆、山。宣德丙午(元年)所賜臣粲者。間成五咏,以寓感恩頌德之萬一。」

註三   唐  錢起  《贈闕下裴舍人》:「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懸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曾國藩日記.同治三年三月廿七日》:「早飯後清理文件,旋見客二次,勒少仲來久坐,圍棋一局。」

註四   戴家妙 《西冷艺丛˙赵之谦温州、福州、黄岩交游考》2018-06-21。

發表者:揭開墨的漆黑面紗

閒玩古墨求其隱,偶取禿筆盡興書。 已出版墨客列傳,墨香世家 (聽古墨在說話) 兩書。正努力後續之作 (暫訂 : 良墨佐國,默墨相隨,文人弄墨,美墨成真,... )

發表留言